| 
 | |||
| 
 | 
|  | 
|  | ||
| 首页 >> 交流区 >> 论坛主区 >> 晓露青晖 >> 查看帖子 |  | |
|  | ||
| 
 | ||||
| 
 | 
| 
 | |||
| 简介: 遵生八笺共十九卷:清修妙论笺二卷;四时调摄笺四卷;起居安乐笺二卷;延年却病笺二卷;饮撰服食笺三卷;燕闲清赏笺三卷;灵秘丹药笺二卷;尘外通举笺一卷。本站收录燕闲清赏笺三卷,据倪泰一、俞炽阳白话译本校。 (不全我一定要把它弄全了) 遵生八笺 燕闲清赏笺上卷 高子说:心中没有焦虑的事,身体没有受到过多的劳苦,避开世俗虚名,顺应时事而安然处之、这就是世间所说的“闲”。可是,闲并非仅指行尸走肉、无所事事。如果有闲就玩棋。掷骰子赌博,这难道是君子看重的行为吗?谁适闭而修身养性,以使心情舒畅,使人一辈子愉快而安寿,这才算是真正得到“闲”了。我酷爱闲,一向好古。考察古代的学问、尧舜的训戒,好古喜求是为了弘扬孔子的训教。喜好它,考察它,一心探察它的精奥,如曲阜孔府柱下之石、秦代岐阳的石鼓、出土的宝剑和宝鼎、工匠制作的戈弓,古代的法典制度,古代帝王的思想精华都从其中得以体现,难道其价值仅是供人们剔择界室、搜集奇珍以饱耳福、眼福而单纯欣赏的吗?所以,我在闲时,广泛考察古代的钟鼎、礼器和青铜器,考察古人的书画及其规范的帖文,经窑烧制的瓷器和玉器古玩,以及文房四宝等,我全都细心研究,我还校正过不少鉴赏文章,辩证其是非,全都是有取有舍,以为己用。如果我听到或看到了什么古器著作,真正理解并确实从中有所发现,就常对这些古器著作加以参订和补充说明,仿佛用佛家的慧眼观察世界的法则,其他如焚香弹琴、栽花种竹的技巧,也没有不请教于行家里手的。事后,我都逐条详加说明,以此来增加自己独居的欢乐。我有时还在座旁摆着钟鼎,在案头放着琴书,在松窗下拓印帖文,在香房中打开图画,此时,窗前香气缭绕,栏杆间花影摇动,即或空着肚子,也会整天快乐得忘掉饥渴。书斋中的冰清玉洁,将人间的浊气污垢,一下子就洗涤得荡然无存了。清心寡欲,满志为乐,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好的呢?我编成此笺,题名为“燕闲清赏”。 叙古鉴赏 《洞天清录》道: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如白驹过隙,非常短暂,可是因人世风雨而忧愁的人,约占三分之二,其中,能从忧愁中解脱出来而自得清闲的,仅有十分之一。更何况深明此理而能安享清闲之福的人,则仅有百分之一、二。在这百分之一中,又大多以音乐、女色为乐,根本不懂得我辈自有快乐之处!饱眼福而不贪女色,饱耳福最好也不在音乐上。在明窗净几的书斋中焚香,高朋满座,佳宾玉立,打开古人精美的书画作品,静心观赏形似鸟迹蜗行的书法,欣赏奇峰兀立河水长流的画幅,抚摸古钟宝鼎,目睹商周的文物书画,不禁挥毫,砚盘墨水如岩泉涌流笔端;既而抚琴作乐,琴声如金声玉韵响在耳畔,使人忘掉了身居凡间。人们所说的享受清福,那能超过这超凡脱俗的闲静之乐呢?《长庆集》说:厅堂中摆四张木榻,安两道素色屏风,置一张琴,各放几卷儒家、道家、佛家的经书。白居易即来这里作主人,抬头观山,俯首听泉,两旁还有竹树云石可以欣赏,从早到晚,目不暇接。一会儿景物相诱,灵气相随,外界和内心就相应和了。在这样的环境住上一夜,会感到身体宁静;住上两夜,会感到心情愉快;住上三夜,就会飘飘然,不知其所以了。《澄怀集)载:江南李建勋,曾经保存了一个一尺多大的玉磐,按住它的手柄,用沉香木节敲击它,发出的声音清脆激越。如有客人谈起粗俗的话语,便起身用力敲击几声,说道:“让这声音暂且表示一下我们的清澄吧。”这间竹屋里,他宣称有四位朋友:把琴称作“峰阳友”,把磬称作“泗宾友”,把《南华经》称为“知心友”,把湘竹称为“梦友”。传说周瑜曾经邀请赵子固,各自携带自己收藏的书画去湖上泛舟,相互评议欣赏。酒喝得正畅快,赵子固脱掉帽子,借酒披发使干,盘腿而坐摇晃着高吟《离骚》的诗句,旁若无人。将近黄昏,船入西泠桥,越过孤山,将船停靠在茂密的树林间,赵子固指着山脚树林最深幽的地方,瞪大眼睛惊叫道:“这就是洪谷子、董北苑两位大画家的得意之笔。”邻船的人听后惊叹起来,认为他真是下到人间的仙人。周公瑾、赵子固鉴赏古人作品,竟是这般浪漫狂放,自得其乐。 据说唐太阳能宗特别喜欢书法作品,收藏了王羲之真迹手书三千六百张,一律以一丈二尺长为一卷,其中,最为珍惜的只有《兰亭》一帖,挂在宝座右边,从早到晚观赏。忽一日,他对着儿子唐高宗耳语道:“我死后,将《兰亭》一帖与我同葬。”后来太宗去世后,高宗就用玉盒装《兰亭》帖,随葬在太宗的陵墓中。 陶贞白隐居在贝都山时,曾经珍藏着两把宝刀,一把叫“善胜”,一把叫“宝胜”。陶贞白挥舞双刀,双刀往往会飞,人们望见的,却恰似两条青蛇。唐代李德裕时,有一位老汉带着五、六个人,抬着一棵大桑树请求拜见。李德裕出门会见老汉,老汉说:“这棵大桑树我家三代人都把它视作宝物。现在我老了,被您的崇高品德所感动,听说你喜欢奇异之物,因此,把这棵大桑树敬献给你。这棵树中有奇异之宝,但必须要洛阳的匠人来砍它。”后来李德裕叫洛阳的工匠解桑木,做成二把琵琶,槽内生出两只白鸽,羽毛、翅膀、嘴、足,大小全都具备。因为工匠解木时厚薄不均,一只白鸽失去一只翅膀,保全完整的一只已进献给朝廷,那只独翅白鸽现在仍在民间。 李卫公珍藏了一根竹拐杖,是从大宛国得来的。这根竹拐杖质地坚实,方方正正的。其竹节如须似牙,四方对称。李卫公就把这根竹拐杖送给甘露寺的和尚,因他看重和尚的道行不凡。有一天,李卫公又经浙右,问那和尚道;“我送您那根竹拐杖没有坏吧?”和尚回答说”我已经把它修圆且上了漆了。”李卫公听后.叹息了好多天。 伪蜀国词人文谷去拜访刘光祚,刘光祚正好邀请了二位道士来欣赏他的桃核杯。两位道士来后,刘光祚取出桃核杯,只见该杯宽一尺多,杯上的花纹非常鲜明清晰,真是蟠桃核制成的。刘光祚说:“我年轻时云游华山,遇一道士赠给我的,我已珍藏了多年。座上的两位道士看后,一位拿出一粒白色的石园珠,珠上的花纹是两个孩童牵着神仙,人物的眉毛、头发全部具备,道士说是从麻姑洞拿到的;另一位拿出一方石头,宽一寸,长二寸五分,石上隐约有一蟠龙,鳞甲、头角、足爪、颈毛都看得一清二楚,道士说是在巫峡得到的。文谷高兴地说:“真幸运,我一天看到两件宝物!” 隋朝的仆射苏威有一面精美的镜子,太阳、月亮缺了几分,那面镜子也暗几分。苏威以为镜子左右被弄脏了,不放在心上。有一天,月亮缺了一半,他的镜子也暗了一半,苏威才把这面镜子当着宝物珍藏在柜子里。后来,听见柜中有雷声,打开柜子一听,原来是镜子发出的声音。 隋朝末年,广州喜爱收藏的和尚眼中有三宝:一是王羲之的“《兰亭》帖”;二是“神龟”,用钢制成,腹部容积为一升,装水后,它的脚就能行走,随便自在的离去;三是“如意”,用铁制成,光明透亮,它的颜色像水晶。 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外出看见一古碑,碑文是晋代书法家索靖所书,便勒住马观看了很久才离开。走了几步,却又下马站着观看,站累了又坐在布毯上观看,后来,他干脆睡在碑旁观看,几天后才离去。阎立本到荆州,初看张僧繇绘画的手迹,叹道:“此人徒有虚名罢了!”第二天,他又去看,叹道:“像近代的高手!”第三天他又去欣赏,叹道:“盛名之下肯定没有无本领之人I”他有时坐着,有时躺着。反复欣赏,天黑就在画壁下过夜,连续十天都不愿离去。 曹公做了一张斜床,可方便躺着看书。六朝人制作了一种“隐囊”枕.非常柔软.可以靠。制备这两样东西,都是为了用来方便看书的用具。《沧浪集》说:人的耳目清新旷达,不设圈套整人,内心就安闲,并且身体也安康,三刻之时人睡,傍晚之时起身。在安静庭院明亮的窗下,陈列图书史籍,弹琴饮酒以自乐。家有园林一处,其间有珍花奇石、曲池高台、池中游鱼,林间飞鸟,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已近黄昏。 赵子固是宋代王族的子孙,家中收藏的图书、钟鼎珍品很多,自己也擅长绘画。他后来在曾川得到一本五字不少的《兰亭》字帖,很高兴,连夜赶回嘉兴。船行至升山,大风卷翻了船。赵子固站在浅水处,手握《兰亭》字帖对别人说:“字帖在这儿,其他东西都不值得牵肠挂肚了。”事后,他在字帖末尾写道:“性命可轻,至宝是宝。” 米元章年少时就负有盛名,因皇帝恩准而任校书郎之职。后又改任太学博士。苏东坡说:“清雅脱俗的文章,超凡入神的学问,何时能见到,以洗文坛的毒气。我儿子拿着米元章的《宝月赋》琅琅诵读着,我躺着没听完,脚一伸就起来了。只遗憾共处二十年,我没能完全了解米元章有如此文才!这篇赋超过了古人,更不说当代人了!”米无章因喜欢京口溪山的胜景,就在那里定居下来,在城东修建了草堂,自己为草堂取名为“海岳”。米元章喜爱收藏书画和古玩,尤被黄太史看重。平生还喜好玉石,如发现谁家收藏有秀美而光滑的宝玉,他便穿了袍子,带着朝板,郑重其事地去拜访对方。他对玉石十分痴迷,所以被人们称作“石头丈人”。 | 
|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 
| 叙古诸品宝玩 《十州记》载:周穆王时,西域人向周天子进献了一把昆吾割玉刀和一个夜光环。那宝刀切玉如泥,那杯是白玉之精琢成的,在黑夜能发光。黄昏时,把玉杯放在庭院中间,杯口朝天,等到天亮,甘美的露水会盛满杯中,那汁水十分香甜。这宝杯确实是神仙所用的器物。 周灵王建造昆阳台时,渠胥国送来贡品:玉骆驼,高五尺;琥珀凤凰,高六尽,火齐镜,高三尺;暗中照物如同白天一样清楚,人对着镜子,镜子就会显出影子,并发出回声。西域折股国的人造有一种飞车,这种车可随风而行,有鼓计算里程,车上有木人拿着鼓槌,车行一里路,就敲一槌鼓。 战国时,有人盗王子乔的陵墓,随葬物品全被盗走,只有一把宝剑保存了下来,当时盗墓贼想偷,剑发出龙吟般的声音,一会儿就飞上了大。 吴王得到越国的三把宝剑:一把叫“鱼肠”,一把叫“盘郢”,一把叫“湛卢”。 方丈山是龙居住的地方,龙在那儿争斗,脂膏血液如流水一般多,呈黑色,一落地就像漆一样坚固地凝结起来,并发出紫色的光,人们用来制作宝器。 越王用昆吾山挖出的铁矿冶炼,铸成八柄宝剑:一柄叫“掩日”,对着太阳,太阳就昏暗下去。铁器是阴物,这就是阴盛阳弱的缘故罢了。一柄叫“断水”,用它把水一划,水便开裂而不能合拢。一柄叫“转魄”,用它向月亮一指,那蟾宫的玉免就会侧转身。一柄叫“悬翦”,飞鸟游虫碰着它的锋刃,就会被截为两断。一柄名叫“惊鲵”,带着它渡海,鲸鲵就远远逃离。一柄叫“灭魂”,挟带着它夜行,恶魔就会躲起来。一柄叫“却邪”,用它可以制服妖怪。一柄叫“真刚”,用它切玉,如削土木一般。这都因为这八柄宝剑顺应了各方的气势。 汉朝时,西域人进献了一件吉光裘衣,放在水中数日也不会湿,放入火中也不会被烧焦。汉武帝时,西毒国献来一个连环马笼头,用白玉制成,缰绳用玛璃制成,鞍用白琉璃制成,把这东西放在暗室中,它发出的光如同白昼。汉武帝的桂宫有四件宝物:七宝床、杂宝案、杂宝屏、杂宝帐,所以人们把桂官称为四宝宫。 西渠王进献玉箱一口,瑶杖一根,后来汉武帝驾崩,便随葬在陵墓中了。 元祯于秋夜登上黄鹤楼,遥望江边星光点点,就叫渔人去那儿钓鱼,而钓起了一条鲤鱼,剖开鱼腹的,得到两面宝镜,大小如铜钱一样,两面镜相合,背面有二龙若隐若现。鳞甲都有。元祯死后,两面镜子也不见了。 令狐綯有一个铁筒,直径不到一寸,筒高四寸。从中取出一小本书卷,在阳光下打开书看,原来是《九经》的足本,不差一部。它的纸是蜡蒲团,它的文字精妙得无法形容。再次倾倒那铁筒,又倒出轻绸一匹,长四丈,一过秤,才半两重,好像不是人工所造。 贞阳观有一座天降炉,是从天上降下来的,有三尺高。炉下还有一盘,盘内开出莲花一朵,有十二片叶子,叶子还隐隐约约现出十二种生肖像。原来叶上有一位仙人,戴着远游冠,披着紫霞衣,仪表端庄美丽,他的左手支在腮下,右手直伸到膝盖,坐在一方小石头上。石上有花竹、流水、松桧等景物的图案,雕得奇异古怪,非凡人能刻得出来的,定是神灵怪异超人的作品。南平王把宝炉拿去看后,又还给了贞阳观,给它取了个名字叫“瑞炉”。 处士皇甫玄有一根避尘针。把这根针插在头巾上,可使全身无尘埃。这针呈金色。试的人把针插在头巾上,骑马在尘埃中飞奔,人和马都会一尘不染。 刺史沈攸的马棚中群马惊鸣,派人去看,看见一匹白马,肚腹上系着一根绿绳,从外面跑进马棚又跑开,直闯进内室。察看家中的人,只有爱妾冯月华手臂上有一匹玉马是用绿丝绳穿的,放在她的枕头边,这匹马晚上就会溜出去,早上跑回来,看它脚上,还有泥污呢。 邴浪在九田山看见一只赤鸡,它的叫声很好听,如笙歌竽韵一般。邴浪一箭射去,鸡钻人石缝中,凿开石头,便得到一只红玉鸟。 唐玄宗有一条玉制小龙。开元年间天旱,玄宗派人悄悄把这小龙扔到龙池中,一会儿云飞雾绕,风雨骤然而至。 天宝初年,安思顺把一条五色玉带进献给皇上。 李国辅有一种草,叫“迎凉草”,这种草的茎像苦竹。夏天把这种草放在厅堂中,则凉风悠然而至。他还有块“凤首木”,有一尺长,上面雕有鸾风,即使在严冬时节,高堂大厦如春天般温暖。《十洲记》上写道:这两种奇物都产自火林国。唐德宗到兴废宫,在宫墙央壁中发现一条软玉鞭.把它弯起,首尾可以相连;把它展开,可以像绳子一样拉直。 陆大钧和妻儿,晚上一起睡觉,听到家中有叽叽喳喳的争斗声。醒来时,发现枕头下面有两条玉猪,有几寸大,雕得很精妙。陆家人把这两条玉猪装进枕头内,钱财便开始与日俱增。 贞观年初,林邑人进献了一颗火珠到宫中。火珠形状有如水晶,唐睿宗把它赐给大安国寺。水珠如石,呈红色,夜晚发出微光。寺里的和尚便挖地一尺深把它埋到地下,流出的水可供一千人饮用。 汉宫把堆积的草堆积在池中,长出一颗珊瑚树,有一丈二尺高,一条根长出三根茎,茎上有枝条四百六十三条。 | 
|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 
| 三国时,东吴孙权从地下挖出一个白色玉如意,手柄上刻有龙虎图案,该如意长二尺七寸。 贺真如有“五宝”和“八宝”。五宝之一叫“玄黄天府”,形似朝板,长八寸,宽三寸,上圆下方,有小孔,是黄玉制品,能祛除兵灾、瘟疫和其它灾害。之二叫“玉鸡”,它的羽毛丰满,有了它,帝王如果想用孝道治理天下,就一定能实现。之三叫“谷壁”,用白玉雕成,直径有五寸,它的花纹是谷粒,帝王得到它,就会五谷丰登。之四叫“王母玉环”,有两枚,也是白玉琢成,直径有六寸,它比一般的好许多倍。这五件宝物在空中都能发光,都能直射太阳,光芒不知有多远。“八宝”之一叫“如意宝珠”,有鸡蛋那么大,它的光亮如十五的月亮。之二叫“红靺鞨,像大米粒一般大小,灿烂如红樱桃,人们只要看它一眼,它就碎了。但是用手摸它,它很坚硬。之三叫“琅玕”,形状像一个环,但只有环的四分之三。缺四分之一。之四是“玉印”,有半只手大,它的花纹像一只鹿子陷在印章中,把它挨压其他东西,它的形状就在那东西上印下来。之五是“采桑钩”,有两根,约五六寸长,细如筷子,仿佛是金银铜的合金制成的。之六是“雷公石”,也有两件,形如斧头,长四寸,像青工制成。八件宝物放在太阳光下,它的白光火如烛能照亮天空,放在暗室内,发出的光也像月光一样明亮。 魏国河间王有赤玉杯、水精钵、玛瑙碗。新罗国进献万佛山一座给朝廷,佛像都是用沉香木、檀木或珠玉雕成的,大的有一寸,小的仅几分。像米粒和豆粒大的佛首,眉毛、眼睛、嘴巴、耳朵、头上的螺旋样的发髻,一丝一毫都不差。山上的旗子是用金玉水精辫成的线状装饰物;寺庙还种植了薝匐罗等花木,山中楼阁殿台都用各种珠宝雕成,建筑物虽小,却凌空欲飞。山前还有几千个和尚走在路上,山脚有一个三寸大小的紫金钟,小兽“蒲牢”把它衔着。只要把钟一敲,行道僧就作起礼拜来,隐隐约约地还听得到声音,原来,有机关使钟发出响声。虽然给它取名为“万佛山”,其实上边的佛像根本数也数不清。 海外人进贡,送来一个“重明枕”,长一尺二寸,高六寸,颜色白净如水晶。上边有楼台的图案,还有十位道士,拿着香和书简,不停地循环。 刘耀晚上归家,忽然有两个小孩进屋向他跪拜,说道:“管涔派我们拜见赵皇帝。”并献了两口宝剑给他,便离去了。刘耀用烛光照着这两柄剑,有两尺长,光泽不同于一般。剑背刻有文字“神剑,吞下可以免除各种毒害从而万毒不侵。”刘耀吞下这两柄剑,自己立即便变幻出五种色彩。 范椎奴在涧口放牛,捕捉到两条鲤鱼,鱼一出水面就变成了铁,他便将这块铁冶炼成一对双刀,他手持双刀对着大石山祈祷说:“鲤鱼变成铁,我把双刀铸,举刀破山石,定有神灵护。”他一刀砍去,石头果然裂开了。 秦嘉有一面蟠龙镜和一块韩寿香。据说能灭妖、且能生出香气。 刘表有三种酒器:一件叫“伯雅”,可以装七升酒;一件叫“仲雅”,可装六升酒;一件叫“季雅”,可以装五升酒。“雅”是酒器的意思。 李适之有九件酒器:蓬莱盏、海川螺、舞仙杯、匏子巵、幔卷荷、金蕉叶、玉蟾儿、醉刘伶、东溟漾。蓬莱盏这只杯上雕有三座山,斟上酒则刚好淹没这三座山。舞仙杯安有机关,一斟满酒,杯中仙人即翩翩起舞,盈满香气的球子浮出杯外。 仙家有三件宝;碧就漂瑶杯。红蕤枕、紫玉函。刘守璋送给洪有奎先生扬雄一块铁砚台、四皓鹿角枕、卞敬家有一个无患枕。 舜制作了一把五明扇。石虎制作了一把莫难扇。还有人制作了象牙桃枝扇、子建九华扇。张融有道士赠送的白羽麈尾扇。夏昶制作了一把云香扇。 汉代有翠羽扇、云母扇、孔雀扇、九华扇、五明扇、回风扇。 陶贞自有雀尾炉一座。唐朝秘密府库中有七宝砚炉,一到寒冬,砚中墨水冻结了,一放到炉案上墨水就化了。根本不用火烤。 咸通年间,开昌公主出嫁,嫁妆有内藏宝物的金菱子、银栗子,还有连珠帐、却寒廉、犀丝簟、牙席、蠲忿犀如意、白玉九鸾钗、辟邪香。 韦待御赠给杜甫夫人一只夜飞蝉。 武帝赐给于阗国青钱砚、辽西产的麟角笔、南越产的侧理纸。 唐皇赐给宰相张文蔚一个龙鳞月砚、宝相笔。 开元初年,罽宾国进贡一粒上清珠,它发出的光可照亮一间屋,珠内有仙人玉女走动。如果有水灾、旱灾、兵灾发生,人们只要虔诚地祈祷,没有不应验的。 廉郊在荷花池上弹琴,荷花池中跳出一片方铁皮,有一位懂得它声音的人敲击它,给它取名为“蕤宾铁”。 安禄山把玉鱼、凫雁两件宝物进献给唐朝皇。 杨贵妃制作了一个绿玉磬。佛楼国有一种青玉钵孟,可以装三斗左右的东西,厚约两分左右。咸阳宫有青玉制作的灯架,有七尺高。孙文台收藏了一个青玉马鞍。魏王得到一石头,胡人鉴别后认为是宝母。真腊国献来万年蛤蟆,晚上发出的光如月亮一样明亮,连积雪也不融化。偶然之间还得到了一条金牛。祥符年间,皇上铸造了几只金龟赐给近臣。穆王到昆仑山,得到一支银烛。嵇昌收藏了一个采星盆,夏天把水果放在盆中浸水,水果比一般情况下的都冷。蒲泽国献来遮太阳的廉子,可以驱走暑气。宝物中有琉璃瓶、珊瑚块、女珊瑚、青螺巵、五色文玉环、金博山炉、琥珀枕、玛瑙环、云母屏、九龙台灯、百枝灯、蓝田馨、照夜玑、琐子帐、紫玉笛,都是汉代,唐代的奇珍异品。 司空徒在中条山隐居.用松枝作笔.叫幽人笔。房次律的弟子金图,十二岁时,手拿几颗水玉珠,光彩照人。 | 
|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 
| 唐彦猷制作了一块红丝砚台,自称是天下第一砚。 郭从义从地下挖到一个绿玉四方小杵臼,四角上各有一个胡人坐在上边,器旁有一行篆字,写的是:仙台秘府小中臼。元自诚有一个抵鹊杯,颜色似珉石的颜色,夏天用它盛水果子,果子和水都非常冷,到冬天浸果,水不会冻成冰。郭江洲有一个占景盘,用铜制成,上端伸出一根小管子,插上花,可以保存十多天而不凋谢。孙总监用千金买来一块绿玉,巍峨如山,叫玉匠琢成一座博山炉,炉顶上隐隐约约升出一缕香烟,取名叫“不二山”。白乐天有诗句“银花不落从君劝”。“不落”,是一种酒杯,有‘水晶不落杯”。汉隐帝有几颗“小摩尼珠”。冯夫人有一面葡萄镜。杜光庭有一根骄龙杖,像鲜血一样红,像玉石一样重,不像是竹木制成,相传是仙人丢掉的。葛溪的铁匠制剪刀,在剪刀上刻了三个字:二仪刀,剪的两片刀相交处是一个环状物,剪东西锋利无比。又有人从地下挖得一个金鹿,一个银獐子,是曹奴人在洋水河献给天子的宝物。还有银猪、金狗之类的宝物,是古代用来拢络少数民族的东西。像小铜猪、狗、牛、羊之类十二生肖动物制品,都是墓中随葬物品。 《西湖志》记载:高宗到张俊这个地方,该地民间进献来的御用物品有狮蛮乐仙带、池面玉带、玉鹘兔免带、玉壁环、花素玉高脚钟子、玉枝梗瓜、玉瓜杯、玉东西杯、玉香鼎、玉盆、玉古剑鼻等二十七件;有玉犀牛盆,白玻璃元盘、玻璃花瓶、玻璃枕、玛瑙物二十件;有龙纹鼎、商杯、高足杯、商文杯、周盘、周敦、周举大杯,周代兽耳酒杯、汝窑酒瓶二对等宝器;有御宝画的《曹霸五花总》、冯瑾的《霁烟长景》、易元古的《写生花》、黄居宝的《竹雀》、吴道子的《天王》、张萱的《丛竹》、边鸾的《萱草山鹏》、黄筌的《鹧鹕萱草》、宗女曹氏的《蓼岸》、杜庭睦的《明皇斫脍图》;还有赵昌的《踯躅鹌鹑》、梅竹思的《踯躅母鸡》、杜霄的〈扑蝶〉、巨然的《岚锁翠峰》、徐熙的《牡丹》、易元吉的《写生枇杷》、董源的《夏山早行》、李煌的《林泉渡水人物》、荆浩的《山水》、吴元俞的《紫气星》,都是珍品。 欧阳通善于装饰书斋,他给放砚台的屋子取名“紫方馆”,给文具“贝光”取名“发光地菩萨”,给墨水取名“金小相”,给“镇纸”取名“小连城”、“千钧史”,给“界尺”取名“由准氏”,给笔取名为“畦宗郎君”,给槽取名“半身龙”,给裁刀取名“治书奴”。 宝晋斋有天成砚山、玉蟾蜍,都是稀世珍宝。 古代有神器,如禹鼎,可以测朝代的兴亡,〈瑞应图》上的宝鼎,不在灶上烧,鼎中的水自己就沸腾了,鼎中的食物不煮自热,鼎中的水不汲自满,不抬鼎,它自己就收藏起来了。吴明国进贡了一口常燃鼎。虢州产的铁锅有几围大。丁谖制作了一座九层博山炉,炉上图案上的禽兽可以自己动。勃海进贡了长三尺的玛瑙柜。南昌国进贡了一个大玳瑁盆,可装十斛东西。还进贡了一个紫磁盆,可装五斗东西,举起它像鸟毛一样轻。中朝一个铜澡盆,夜晚有人敲它,发出的声音同长乐宫的钟声相呼应。汉武帝把樱桃放在赤浪盘中,盘色变成樱桃色。 周益公有一个酒杯叫“鹤飞盏”,斟上酒,杯上的鹤就飞起来,饮干酒,鹤就不见了。唐代有一种青玉枕,冬暖夏凉,饮酒而醉的人,枕着它睡,酒即醒,进人梦乡的人就会到仙境去邀游。孙太医的玉罗汉屏风时时飞动。汉宣帝时,有一个玉八角升,是西部少数民族进的贡,浇水不冷,火烤不热。唐代有一个十二时盘,使用它时,随着时辰变换着物像,比如子时物像是鼠,丑时是牛等。皇帝的流光爵,把它放在太阳下,它发出的光芒把天都照亮了。南海有虾头杯。陈思王有鹊尾酒勺,想劝人酒的人呼叫某人,勺即对着某人。王肃造了铜鼠圆球,白天黑夜都能自己转动。南方有一种风狸杖,指一下禽兽,禽兽便会死去,取食物指什么得什么,很称心。含诓县东岸有一种圣鼓杖,船中有了它,波浪不会冲击船。徐凤有一根缩节杖,如笔管一般,二十年中,每年多一节;二十年后,每年减一节。郭休有一根夜明杖,红色,晚上拄着它走路,它会发光。柳真龄看重一根铁拐杖,这根拐杖婉转扭曲,若天然生就一般,拄着它行走,它就发出微响声。唐明皇有一扇虹霓屏风,赐给杨贵妃,屏上刻的美女,晚上能下屏来歌舞。马弋山有床紫茭席,冬暖夏凉。秦始皇骑马带着山铃.敲击它.声如雷鸣。府库内有青酒杯,杯上花纹乱如丝缕,像纸一样薄,把酒斟人杯中,温温的还有点暖气,从杯中逸出,一会儿就像热开水那样烫,给它取名为“自暖不”。龟兹王进献了一个枕头,像玛瑙,枕着它睡觉,十洲三岛、五湖四海的壮丽景色尽入梦境,给这个枕头取名为“仙枕”。虢国夫人有一个夜明枕,发出的光可照亮一屋,根本不用灯烛照明。有位老农得到一块照室玉。王莽有一块灭瘢玉,将玉打碎涂瘢,瘢点就消失了。后顺宗时,西域进献了两件龙虎玉,一方为虎,把它放在山岩上,野兽们都害怕;一圆为龙,把它放在水中,波浪翻腾如长虹映日。扶余国有一种火玉,呈赤色,可以用来烧鼎锅。唐尧在黄河、洛水中得到一块一尺见方的玉板,板上画有天地的形貌;还得到一块作为信物的金壁,壁上文字记叙了自然界的起源。禹王到龙门巡游,天神给他一部玉简,又巡游东海,得到一块碧色玉圭,楚州人又献上一枚玉印。伯颜到于阗国,挖井得到一个玉佛,有四尺高,对光看,人的筋骨都看得一清二楚。魏武后有玉钵装奇宝,转动也不会脱落,这是西域鬼斧神工之作。唐肃宗赐李辅国香玉辟邪,香玉高一尺五寸,奇妙无比,香传几里远,香气进人衣内,多年不散。唐宣宗的朝廷中,有十二枚玉棋子,把这些棋子按十二个时辰的字放人水中随着时辰逐一浮出水面,无一点差错。苏威有一面映日镜,日缺几分,镜面也相应地昏几分。唐代有瑞英帘子,人在帘内遮住,遍身都是光,显得出奇地夺目。韩王元嘉有铜鹤酒杯,酒斟到杯的腹部杯就直立,酒斟少了杯就倾覆。长安殿角上有铜雀,能鸣叫。沈传师得到一匹玉马,也能嘶鸣。杨光欣有玉龙,在龙腹中装进水,水就从龙嘴中喷出,并发出笙簧般悦耳的声音。楚人打渔,得到夏禹王的支祁锁。唐翰林院有一个索铃,黄河以北打伏,铃则动,索铃就自动响起来。周世宗有二十四匹应气瓦,顺应节气敲击这种瓦,瓦上带孔的仪器就显示出什么节气来,一点不错。长陵有匹铜骆驼,长着毛,毛上生花。郫县有匹铜马,能鸣叫。长州副官署有一个铜龟,背上能根据时令显出文字。李子长造了一个木囚徒放在苇草上,官府审理官司没有差错,木囚徒就拜伏,否则就猛地站起来。周穆王有一面火齐镜。周灵王有一面月镜,这面镜色白如月。汉高祖有一面表里镜,可以照见五脏六腑。舞溪石窟有一面方镜,秦始皇称之为照骨镜。苟讽有面铁镜。隋王度有一面照疾镜,生病时用它一照,疾病就好了。张敌得到一面镜子,照人后此人终身无病。镜名叫“无疾镜”。黄巢有一面三方镜,能照见左右前三方。唐代有一面秦淮镜,能照见人的五脏六腑。唐天宝年间有一面水心镜,天宝七年,天下大旱,镜中龙口吐出烟雾,即刻下雨。唐代有夷则镜,是从井中得到的。有一面燧铜镜,对着太阳就冒出火苗,拿艾草一触就燃。任中宣有飞精镜,后来被神仙拿走了。王宗寿有面铁镜,不亮,有一天发出光来,王宗寿就拿到市场去卖,有一个穿青衣的小孩高兴地来回观赏,小孩说道:“这铁镜是神灵之物,应当送回去。”最后便把铁镜拿走了。王幼临造了一面方丈镜,能照见人马。某人有面百里镜,可照百里之远,献给吕蒙正。秦时宁县有一农夫得到一面镜,用它来照发烧的病人,病人立即退烧,觉得一身筋骨都冷起来,所以取名“生寒镜”。世上有一种透光镜,用镜子对着日光,镜子就现出二十个字,反射在墙壁上清清楚楚。有知来镜,用它照前途,可知前途凶吉。在谯毫地方有种镜子,用手抚摸,镜子中间就发出铿锵的声音,人们称之为“响镜”。史良的姐姐有一面宝镜,能照见妖魔鬼怪。有位道士拿了一面魇魅镜,狐狸躲在草中作祟,用镜一照,狐狸精就现出原形。各种宝剑,如颛顼腾空剑,用它指挥军队,就会打胜伏,把剑插在剑鞘中,常常发出声音。楚王有一把太阿剑,把剑一挥,全军流血。汉高祖有赤霄剑。蜀后主有镇山剑。宋青春有青龙剑。唐德宗有柄火精剑,夜里能发光。朱善存家中有芝烟剑,天下太平它就产生香气。胡识有破山剑。钱塘闻人绍有一柄灵宝剑。 以上各种东西,都是宇宙间神秘奇异的宝物,终被造物主掌握,哪能让这些宝物流落到凡间?即使有战乱火灾发生,恐怕在这些战乱中,宝物也不会受损。古训说:“玩物丧志”,这些宝物不是使人丧志的东西,记录出来可以扩大人们的见闻。 绘画作品也神奇怪异,像汉代刘褒《北风图》,看见它的人顿觉冷起来;《云汉图〉看了的人都感到热起来。王善画的《六马滚尘图〉,后来竟然失掉。唐代有一幅〈龙水图》.用白绸作龙的衣服.锅中的二条龙就飞走了。周益公画了一幅《岳州图〉,图中谯楼时时变换匾额。赵颜得到一幅画女幛,画上女子竟从幛上走出来当赵颜的妻子,并生下一子。韦叔文画马,尚未着色,岳神把画要去了,自己改名换姓应考科举,竟金榜题名。赵浍画了一幅《儿啼图》,僧人听到小儿夜哭,责问赵浍,赵浍便用画笔画了奶汁,喂进小儿口中,小儿便不哭了。冯绍正画龙,未画完,看见一道白气从厢房屋檐飞出,落人池中,顿时雷声隆隆,大雨倾盆。廉广画了一幅《二鬼兵图〉,一夜晚风雨交加,兵鬼间相互打了一战。张僧丝画佛像,夜间能发光。信州画的罗汉能飞动。王元使画了一把扇子在墙上,客人到来,竟把扇子拿走了。曹不兴在屏上画画,滴了一点墨把画屏弄脏了,曹不兴便将墨点画作一只苍蝇,孙权以为是只苍蝇,用手去抹。镇江兴国寺,和尚们因鸽粪弄脏了佛像而发愁,张僧繇就在寺庙的两壁上画上鹞鹰,鸽子就再也没飞进寺庙了。云光寺的西墙上有一幅《七鸽图》,还没有画完,其中一只鸽子便乘云飞走了。长兴成山寺的墙上,画有猿和鹤,常能飞跑。顾光宝画了一头狮子,吃尽了所有画上的东西,狮子嘴巴还有淋漓的鲜血。何尊师画猫,老鼠就躲了起来。石恪画好飞鼠后,把画展开,老鼠再也不进屋来了。杨子华画马,夜晚能听见马啼声、撕咬声和嘶鸣声的。韩干画的马,连神仙都来索取。唐朝画家吴道子讨厌和尚,在墙壁中间画了一头驴子,一夜之间,和尚住的屋内的家俱被驴踏坏,没有一件是好的。他画的《五龙图》,天将下大雨时,马上就会烟雾笼罩。张澡一手握两支笔,画了两根树枝,一枝枯萎,一枝树叶茂盛。贾秋壑碰见一位道士,画了一朵莲花,风吹来,,莲叶竟摇动起来。这些画都神奇巧妙,不可推测,人也不可知晓。总之,都是古人元气集中,而取其自然界的产物。 | 
|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 
| 清赏诸论• 论古铜色 高子说:曹明仲《格古论》写道:入土千年的铜器,它的颜色如翠绿般纯青;入水千年的铜器,颜色却像瓜皮一样绿,都像玉石般晶莹润泽;不到千年的,即便呈青绿色却不晶莹润泽。”这只是说的一般情况,并非全都如此。比如夏商周时的铜器,到现在岂止千年,难道都是晶莹润泽并且都呈青绿而又各自纯色吗?如果说入土就呈青色,入水就呈绿色,那么,那些银白色、红褐色,黑色的古铜器,又是埋在什么地方的呢?凡是夏商周三代的器物,入土年代久远而又靠近山岗的多呈青色,因山气潮湿,久蒸久闷而成青色。靠近河水的多为绿色,因水气含盐卤,久浸久润而成绿色。我看见一件器物,有夏商周三代的款文和记录,半身为水所浸而年代又久,水干水涨留下的印痕有几层,这器物是人水者毫无疑问,可是它的颜色却是纯青的,它落在水潭底的部份约一寸见方,却呈黄绿色。由此看来,铜器入水绿,入土青的说法,难道一概如此吗?我想,铸造器物时铜质清洁晶莹而无杂质的,颜色多发青;有杂质的多发绿。譬如白金,成色十足的,作成器物,颜色是纯白的,久了就会发黑;成色不足的,作成的器物,久了就发红或发绿。这里谈论的是器物的质地,不是它的外形,道理是可以推知的。其它情况,如古墓中靠近尸体的铜器,呈水银色,可是水银色也分两种:有银白色,有铜灰色,特别是铜镜,多为这种情况。古代,死尸入棺多以水银防腐,前代死的人把铜镜一代代传下来,入棺时就用镜作随葬品,取它能照亮地府的意思。所以,墓中铜质清洁晶莹的随葬物,先被水银沾染,年代久了水银人骨,顺物满背成银色,千年后又白又亮,被称为“银背”。那些先受血水脏物污后才受水银浸润的器物,铜质原来不纯的,就呈铅灰色,年代一久,铜灰色不改,被称为“铅背”。那些有一半水银、一半青绿,被朱砂覆盖的铜镜,先被血肉污物腐蚀一半,日子一久就变成青绿色,其中半洁净的是因染了水银,所以,整个镜子的背面,青绿、水银二色相杂。现在品评铜镜,以银背为上品,铅背次之,青绿背又次之。还有,如果铅背铜镜埋在地下年代久远,就变成纯黑色,称为“黑漆背”,这种的价值又高些,可是,这种颜色很容易做假。至于古代铜鼎、铜杯也有水银色的,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铜器在墓中被水银扩散的气息沾染而形成,所以,铜器只有一个部分呈现水银色的情况。有时,墓地靠近有水银的地方,铜器也呈现水银色。所以,宝鼎一类青铜器没有全身呈水银色的,可是,钟磐一类器物,像这种情况的,一万件里就没有一、二件了。 上古的铜器,以质厚的为好,年月一久远,锈蚀人骨,质地变得松散脆弱,厚的还可以用,薄的如果稍稍一敲打,不破即裂。又比如没有青绿色,呈纯紫褐色的铜器,曹明仲认为纯紫褐色是人间流传的颜色,这不对。夏商周三代的铜器,因埋在地下,后世人才能搜集起来,一代一代传下去。如果说从夏商周流传到今,才有这种颜色,为什么能保存在世上不被战火销熔或破损而消失呢?这类器物是从高阜的古墓中发掘出来的,墓穴全由砖石砌成,器物在这干燥的穴内秘藏,又没有水土浸蚀,又无尸气污染,放在石案中,只有地气蒸发浸润,再加上原制精美晶莹,后来,器物变为褐色,而无其他杂色。所以,呈褐色的铜器,铜鼎居多,而小器物和秦汉两代的器物,呈褐色的就很少了。近来发现褐色上有青绿色小点,是因出土之后,人们用酸碱之味浸蚀过罢了,并非深入内里的绿色。故褐色上有云头片、芝麻点、朱砂斑和有翠绿雨雪点的铜器,是传世之宝物,并不是传世三五千年才成褐色。所以,古铜器以褐色为上品,水银色、黑漆色鼎为次,青绿色再次。若得到纯青绿色铜器,不含其他杂色,晶莹如水磨,光彩夺目,这种铜器又在褐色铜器之上。宣德年间的庙宇喜欢仿照褐色,所以那时的铜器以这种颜色居多。凡是出自夏商周三代的铜器,不只呈青绿晶莹润泽,它的质地、样式、花纹、落款及标记,都不是后代人所能仿效的,自然不容易伪造。若像曹明仲所说,一定要夏商周三代的铜器才有朱砂斑,这就大错了。宋元两代的铜器也有大片朱砂斑,像鱼卵大小的朱砂斑就更多了。只因铜器在墓中受死人血气浸染,便形成了朱砂斑。朱砂斑也有两三层叠起的情况,用刀刮或用其他东西摩擦,也不能去掉。难道只有三代的铜器如此吗?当然不是。研究古铜器的人们不能不考察! | 
|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 
| 新旧铜器辩证 夏商周三代的铜器,以钟和鼎占多数,而且大,能容一升一斗的东西。虽然也有“商重质地、周重纹彩”的说法,然而重质地的未尝不绘花纹,绘花纹的未尝不重质地。那些重质地的商代器物,设计铸造重视质地,样式大小一定,铸造方法精致巧妙,重纹彩的周代器物哪能如此?哪些重纹彩外观的周代器物,雕的图案、刻的篆文虽然精细,花纹线条也不繁杂,嵌在器物上的珠玉也精致,可是方寸不适、太厚,然而质地还是可以的。夏朝搞镶嵌,用金银细细地嵌进器物,成片状的云雷花纹,用碧玉挖起来嵌,很漂亮。曹仲明说商代不讲镶嵌之法,这不对,商代也讲嵌法,只是多用金银片嵌,很少用云雷丝仔细地嵌。现今的能工巧匠,伪造夏商两代用珠玉嵌法的人,采用金银的颜色,这是古代和现代相同的地方,可以伪造;可是用碧玉加工镶嵌的方法,器物上的土锈,似乎不那么容易伪造得以假乱真。最近,我搜集了从古墓中挖掘出土的各种有孔的园形碧玉,如环、佩、充珥、填、珈、琫、珌等器物,我判断是方园合规定、用来镶宝鼎等青铜器的,令人看了很陌生。即使是识宝器的人,看了以后也一定会说:“这是古代雕琢的玉石,难道不是夏商周三代的铜器吗?”这些东西,往往卖高价钱。谁知古代嵌铜器,铜器周身没有一处完整,表层不是被剥落,就是被青绿色的锈斑所遮,一些地方隐没、一些地方显露的妙处,这些古朴典雅的特点,都是自然形成的。现代嵌制铜器,都是在器物完整的某部分雕琢,有的嵌进,有的挖出,就像泥土剥落一样,然后才用蜡把剥落的地方遮住,哪里用得着眼力去看,工匠用手一模就知道了。 唐代天宝年间,有个官办铜器作坊,制的器物花纹细密惹人喜爱,那华美的纹彩完全依照了夏商周三代的制作。有的改变底色为十锦,有的把角龙变成无角龙,有的把雷纹改成斜方形,有的把篆文改为隶书、楷书。这样,反而与上古朴素的风格大相径庭;更遗憾的是铜质较薄,方便一时,没考虑到是否流传千古。现代工匠,看见铜瓶、铜壶等器皿中有青绿朱砂堆积,有水锈烂孔,是因为有人用锄头敲破造成的,后人再捡来用药把它补连好,然后拿到集市去骗卖。这些都是唐代官办作坊造的铜器,并非伪造的膺品。古代工匠做工精细,拨蜡清楚,纹内底板光滑,即便是转角处,或方、或园、或深孔处,就像用刀锤雕刻而成的,花纹和底板都很清爽,整个器物都一样,没有一点砂眼、欠缺,以及分布不均的毛病。 那落的款是制铜器的规定,标识是记载功德刻的篆文。所以,夏商周三代的钟和鼎,阴文有一百多个字,从薛尚功刻钟鼎的篆文二十卷一书中,那些篆文都可以考证。到汉唐以后,款识都用阳文了。可是铭文也不仿古,间或也有阴文作标识,也不同钟鼎上古文的篆文写法。大约刻印阳文作标识,用蜡印制作很容易。阴文款识先用蜡挑出字形,经翻砂成阴文,制作起很难,稍微不周到,字形就不清楚,那文字的神韵和制作方法,后人远远不如前人。所以,秦汉的器物赶不上夏商周三代的器物;唐宋的器物又赶不上秦汉的器物。可是,秦汉不及三代,唐宋不及秦汉,不是因人力不行,而是所用质料不纯净。只是汉工匠技术差,又不善于模仿夏商周三代精巧的工艺;唐宋的工匠虽巧,却又想改变夏商周三代的制作程序,人说世代不如三代,就败在技术的优劣上。谁知愈想弄巧愈出问题,愈精细愈失去古代敦厚、古朴、典雅的风格。本来赶不上三代,反称自己能超过三代,改变程式、改变图案,只重形式上相同,真所谓丑妇效颦,愈呈丑态。近来有真正民间匠人制造的器物,没有功德可记,原来没有款识文字,现在用刀在钟鼎上刻起和篆文相似的文字,磨去刀痕,再用药剂来掩饰,反而失去了原物本来的情趣。鉴赏家用手一模就会识破真相,这只能捉弄无知的愚人。 明代庙宇的铜器,有很多是精品,样式也很典雅,做工也很精细。但是小件居多,比如百摺彝炉、乳炉,雨雪点金片贴铸的戟耳彝炉,炉脚做成石榴形的最好;赤金霞片小元鼎炉、象头鬲炉、五供养细腰橐盘、惨金双璃筋架、香合匙瓶、蟠螭镇纸等,都很精妙。大件如鼎炉、角端兽炉、方耳壶、商从尊等,都精美可爱,样式古朴、典雅,可惜不多见。炉底的落款文字是用扁方形印印的,阳文铸有“大明宣德年制”的楷书,笔画完整、印地光滑、蜡色可爱。其他的如判官耳鸡腿脚匾炉、翻炉六棱面铸惨金番字花瓶、四方直脚炉、翻环元瓶、盖凿钱文漏空桶炉等,都是下等品。宣德年间铸造铜器,大多采用蜡茶色和惨金色。蜡茶色是用水银浸泡,擦洗铜器表面使之入里,然后熏烤、洗净而成的。惨金色是先把金熔化成泥状,多次涂抹器物,后用火烤而变成赤色的。这种方法耗费的钱财不可估量,难道是民间工匠所能仿造的吗?只是宣德年间的铜器有花纹的很少,我在京都,仅仅看见一两件像商鼎一样的铜器,腰部的花纹还很好看。比这稍后一点,景泰、成化年间,也有这种颜色的青铜彝炉,用两个狮子头为炉耳,再用厚赤金片做成云、鸟的图案,贴在炉坯上铸造,那炉底落款没有印文,只有用药烧了的“景泰年制”等字,隐约地露在底下。刚观赏时还没看出来,但与宣德年间庙宇之炉相比较,差别很远。 | 
|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 
| 新铸伪造 近来山东、陕西、河南、金陵等地,伪造鼎、彝、壶、觚、樽、瓶之类器物,样式均是效法古代,分寸不少,并且图案和落款,都是从古代器物上翻砂得来的,也不很差。但与古铜器相比,就迥然不同了。虽说它的外观看起来光滑可取,可是,一用手摸就觉得它表面粗糙;虽然妆点美观,可是气韵和质地都很低劣。伪造的方法是:铸造出一个坯子后,打磨光洁,有时还用刻刀刻出纹路,有缺口就用井花水调泥矾,浸泡一昼夜,然后取出来烘热,烘了再浸,浸了再烘,反复三遍为止,工匠们给这取名叫“作脚色”。待它干了以后,把卤砂、胆矾、寒水石、硼砂、金丝矾等药物研成粉沫,溶化在青盐水中,用干净的笔蘸药刷它两三次,等一两天洗去药剂,干后又制。以上各道工序重在调定色彩、水洗功夫,要搞三五次才完。然后挖一个地坑,用炭火把土坑各处烧红,把浓醋泼进热坑中,放进铜坯,仍用醋糟浸它,加上土把土坑盖严,窑藏三天才取出来看,铜器上就生出各种颜色的古斑,最后再用蜡擦抹。如果颜色要深点,再用竹叶烧烟熏它。点缀颜色,有寒、温两种方法,都定用明乳香,让人先咀嚼,除尽涩味,才配白蜡和嚼过的明乳香溶和。要它呈青色,就把石青放进蜡中。着绿色,用四支绿;上红色,用朱砂。用温法,蜡比乳香用得多;用寒法,乳,蜡对半用。把乳、蜡调和好后,用来装饰它出的颜色,把乳蜡混合物堆叠成各种凸形,用卤锈针砂加以固定。那些水银色,是用水银砂锡涂抹在铜鼎边角上,再用法蜡颜色蒙住,使底色约露一点点,好用来愚弄鉴赏家。这些伪品,用手一抹,药的腥味就扑鼻,洗也洗不掉。有的伪品制成以后,放在卤碱地中埋藏一两年再挖出来,看起还带点古味。 再有,像夏商周三代和秦代、汉代的铜器,有的掉了一只脚,有的掉了一只耳朵,有的器物主体受损,现了一个孔,张了一点边角,这些都不是伪造的。近来,工匠能作冷冲、热冲、冷焊、软铜冲法,器物古色不变。惟有用热冲法,上色的部份,颜色比其它地方稍黑些,如果用铅补加冷焊,都用法蜡填掩到器物内,再用山黄泥调筒遮掩,扮成出上的样子。这是真的古器,只因装饰不太周全,比起伪器还差得远。还有和前者相似,把残片拼合拢的破烂旧铜器,件件都是古董。只因用新法复原制作,人们称它为“改锹”。我在京城看见两件器物:一是父子鼎,虽小却可使用,它的花纹和样式,无人不爱。它伪造的方法是:用古壶盖作鼎腹,拉凑古墓破器的飞龙脚焊上,用旧鼎的耳作耳,制成一个铜炉,我当即说:这不是真正的古董。另一件是一方亚虎父鼎,内外都是水银色,没有一处断纹,最初卖方叫价为一百金,此鼎大小有五寸,既适用又可观赏,人们争着买。我再三鉴别,看出它是将就破碎的古水银方镜,切断成方片,四面用冷焊拼成古炉的耳和脚,它制作工艺巧妙,可称精妙以极。我一识破该炉破绽,大家认为对,争相购炉的人,后来竟然不知走向何处去了。像这样的伪造手法,那技艺的巧妙如神。 元代杭州的姜娘子、平江王吉两家的铸造方法,名擅当时。他们上的蜡很精,炼的铜也很纯,细致、巧妙的彩色底板衬托的花纹,也很赏目。有的器物制成惨金色,有的将就器物的本色,传到今天,人们多喜欢蜡茶色和黑色,因为它的样式仿效古器,很好看。只是它的花纹细小,斜方形,龟纹、回纹居多。平江五家的铸造法也可以,炼的铜晶莹洁净,拨的蜡也精细,只是样式不好,远不如姜的铸法。 近日,淮安铸造效法古代的鎏金器皿,有小鼎炉、香鸭等器物.按旧时样式仿造,淮安的工匠很精通,人们不容易识别。用手摸器皿,表面细腻光滑,仿造的功夫之高,也不能用一时一日来计算。此外,还有大香猊、香鹤、铜人、烛台、香毯、酒炉、投壶、百斤兽盖香炉、花瓶、火盆等物。这么多品种,可弥补古代的空白。淮安也是我大明朝铸造铜器的著名基地。 | 
|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 
| 论宣铜倭铜炉瓶器皿 古代没有铜小香炉,就是《博古图》被帝王收藏,上面也仅有一两个传下来的式样。以后又有了小鼎炉、兽炉、博山炉等高两寸多的炉子,不知汉代和唐代人用来干什么?想来也是墓中随葬物吧。也有中样鼎炉、兽面脚桶炉,这两种炉只能用来单独供奉,不能用来烧香和用于玩赏。近来有潘姓工匠造的铜打炉,名叫“假倭炉”。造这种炉的潘姓工匠小时是浙江人,被俘虏到日本,他生性很机敏,学习日本的铸造技术,在日本十年,他雕凿镶嵌金银日本花的式样,真实地反映了日本的制式,后来因日本战败,潘某回到故乡浙江,在我家干了几年,锻打铸造的器物如像日本尺子,内藏十种文具,其中折叠剪刀是古代没有造出的。他造的铜合子、途利筒、青铜炉、花瓶,没有哪一件不精妙,这些是真正的日本器物。所以,这些器物刚上市时卖价很高,它炼的铜纯净,呈惨金色,雕凿镶嵌的金银器,花纹精细精妙,与日本器物没有两样。又比如近来吴歙的制品,比潘某的似乎要好,其实,只是样式、花纹巧妙一点,对古代铜鼎的特点,一点没有借鉴、效法。再比如用黄铜除去腥气,借名钩金,锻打制造方园鼎炉、青铜炉、花纹都按《博古图》的样式,炉外抹上金叶。这种器物放在什么地方?只能用来作神佛的供物。最初几年,潘某制的铜器好像不易看到,谁买到都当成宝贝,后代一定有喜爱、看重它的人。’ 外国器物,如像日本人制作的细眼罩盖薰炉也很美观。还有惨金色的香盘,盘口的四方制有四个蹲着的兽,上面用雕花透空的罩子盖着,用来烧印文香篆,很有闲静的情趣。又比如温酒器、水罐、吸水小铜中丞、抹金铜提、盔甲腰刀枪、五供养莲花架、紫铜汤壶、小钹、罐罩合、槟榔合、石类罐、刮锈铜民、海螺碧铜镜、铜鼓、供献盘台碟子、雕花金钱、锻花银钱、凿银细花卷段、凿金大小戒指,器物上嵌着奇石,各种精妙的地方,不可胜收。人们称赞这些器物:“无处不有机巧”。的确如此! 近来,吴中伪造细腰小酒杯、敞口大酒杯、方园大酒怀、素花矮酒杯、雨雪金点戟耳青铜炉、细嵌金银碧填鼎炉、香奁、牺尊、团螭镇纸、细嵌天鹿辟邪象罐、水银青绿古镜、二寸高小汉壶、方瓶、惨金观音,弥勒等器物,颜色、样式各种各样,外形都很好看,很有雅趣。比如出自徐守素的器物,非常精致,无可挑剔,价格只有古器的一半,它质料纯精,工艺精细,功夫达到这么高的境界,是经过一年又一年的琢磨,不像一般器物快速制成。把徐某的器物放在高雅的书斋,也值得把玩鉴赏。他所制的器物虽然不是出自古代匠人之手,就凭他的技艺,也可以想象上古器物的风致神韵,谁说吴郡这些伪品无可取之处呢?吴郡伪品与那些粗劣制品不可同日而语,鉴赏器物的专家们应该比较一下。 | 
|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 
| 论古铜器具取用 上古时的铜器保存到今天的,姑且拿适用的几种来谈一谈。铜鼎,是古人盛食物的器具,所以,用供奉三鼎、五鼎来供奉神灵。现在将它用作烧香的香炉,已不再用它盛供品供奉神灵了。但是,鼎因大小之别又有两种不同用途,大鼎设于厅堂之上,小鼎放置于书斋之中。方鼎以飞龙脚文王鼎为上品;兽吞直角亚虎父鼎,商代的召父鼎,周代的花脚鼎,光滑呈白色的如南宫鼎为次品;周代的像篮鼎,腹大而膀脚象腿,以及百乳鼎一类,都是下品。方鼎中的小鼎,有周代的王伯鼎,单从鼎,周丰鼎。又比如方约四五寸大小的青绿小方鼎和惨金色小方鼎,样式效法周文王王伯鼎的样式制作的,适合于书斋中作熏香之用,这些都是唐代的官办作坊和元代的姜娘子所铸造的,鼎上花纹精美,制式美观。 那三兽面圆鼎中,有商代的父乙鼎、父己鼎、父癸鼎、若癸鼎;圆腹鼎有商代的子鼎、秉仲鼎、像形号饕餮鼎、立戈鼎、季娲鼎;光滑呈白色的像商代的鱼鼎、周代的益鼎、素腹鼎;鼎口之下微微收束的,像商代的乙毛鼎、蝉纹鼎、父甲鼎、公非鼎;鼎口敞开的,像飞龙脚子父鼎,均可列为上品。圆鼎中的小鼎,像周代的大叔鼎、垂花鼎、弦鼎、唐代三螭鼎,都可以单独作供奉用,只是式样很少有雅致的。其他的像瓜腹鼎、鸡腿鼎、方耳鼎、环耳鼎、敞口鼎炉,都不值得赏玩,全是下等品。 彝炉样式中像周代的隔彝、父辛彝、商代的虎首彝、百折彝,方形的像已酉彝、珍奇的像周代的百乳彝,都可以作厅堂上的焚香器具。其他的像彝、敦、鬲、炉等器具,虽然是古代器物,但不能作单独供奉之用。如能得到商代的母乙鬲、周代的蔑敖鬲、饕餮鬲、师望敦、兕敦、翼敦、也可以充当厅堂上小桌供奉。以上各种样式刊载于《博古图》中,可按图查看。 巵是古代的饮酒器具。意思是取巵的上端一完就危险,是让饮酒的人要懂得节制,才没有危险,有告诫人们不要滥饮的意思。盂的形状像盂钵,两耳微耸,又像腰腹问伸出一对翅膀,民间把它称为“人面杯”。杯,也是古时的酒器,制成牛角状,加笼子盖着,也是戒贪酒快活的意思。《诗经》上说:用那兕牛杯饮酒(此杯用牛角制成),那兕兽杯的样子就像此杯。尽管现今的酒杯形状很多,但唯独没有这种样子的酒杯。 卮是古时洗手盛水的用具。矫口向上翘而腰腹平坦,有一手柄的,有三只脚的,也有圆的,形状像鸭子一般,古代将它作洗漱时装水的器具。现在,民间把卮当匜,又将匜当卮,称为金银酒器,是不对的。盘和洗这两种器具,盘深而洗浅,盘用来装废水,有的盘器内侧刻有篆字,有的两耳朝上耸,有的盘内侧还绘有各种海兽。有的用三条蹲伏着的龙做脚,有的雷纹圆脚的,又叫彝盘,民间称为“歃血盘”,其实不是。现今可作香橼盘用。而洗器,是用来洗手的用具,所以,有的花纹采用双鱼纹,有的采用菱花纹。有三只小脚的,也有圆脚的,有的两侧有兽面图案的翻环。现用它来装水,作筵席上主人和客人相互敬酒时的洗涤用具,这似乎是古人传下来的习俗。还有像洗器而有两只手柄和握手状的,名叫“杆”。即(浴具),也可当洗器用。觚、尊、觯,都是饮酒器具,这三种器具都可以用来插花。觚口和尊口都是敞开的,花插在里面太松散,不好看,必须作一支锡直管套在器口内,将大口收束成为小口,便于约束花枝,不让花枝松散倒斜。还可以装人活水插牡丹、芙蓉等花,如不这样花就不能长久保鲜。古时,瓶是用来装酒的,《诗经)上就有“清酒百壶”。“瓶之罄矣”的诗句。如古时的素温壶,壶口像大蒜头形状的,欲称“蒜蒲瓶”,也就是古代的壶;这种壶非常方便注人活水,用来插牡丹、艾药一类的花,塞口小,质地厚实的最好。其他的如粟纹器四环壶、方壶、匾壶、弓耳壶,这五种器都适合花枝插人。如周代的蟠螭瓶、螭首瓶,民间称作观音瓶的,现今的酒壶就完全采用这种样式。经修改后的汉代麟瓶,形状像一只稍弯的瓠子,背面有手柄。这种瓶,民间将它列人瓠子壶一类,其实是不正确的。真正的瓠子壶,是取自《诗经》里“酌之以瓠”的意思。今用这种瓶来装水,浇灌花草,一向被誉为用于书斋中养植香蒲和兰草的高雅器具。周代的皤虬瓿、鱼瓿、罂瓶,与前面所说的蟠螭瓶、螭首瓶一样,都是用来插各种花枝的。 又如现在的鸠头拐杖,老年人多有吞咽食物困难的毛病,而取鸠鸟能治疗食噎之意。所以,夏、商、周三代鸠头拐杖的杖头,都嵌满金、银、玉来装饰。还发现有飞鸠拐杖头,满身为惨金色。用来作棕竹拐杖的装饰,非常漂亮。如汉代的蟠龙、蟠螭杖头,形状像瓜槌,这就不及商周时代的鸠头杖雅致。如汉代的编钟,那小而能发出乐声的,很适合书斋中独奏,如能得到宫、商二音最妙。古时的布钱,有的烫了金字的,可以用来作画轴用。小样提卤,可以用来装浆糊,如伯盏頮盘、周季、姜盂双耳杯,形状小巧,可放在砚台旁作笔洗。 镜子是人人都必须用的,如秦时的光背镜,质地厚实没有纹路,非常适用。其次像银背海兽、蒲桃荔枝、五岳图形、十二生肖、宝花云龙、十二符、四灵三瑞、三神八卫、六花浮水、七乳四乳、十六花蟠螭、龙凤雉马等背,都很精妙。必须是清亮如水,没有一点杂质,民间所说的无任何变形,即使将镜子旋转一圈,形影也不会改变的最为珍贵。还有像铜钱大小的小镜,镜面都没有瘢痕。特别是那满背镶嵌有金银饰物的散花小镜,镜的背面无论是制成花纹的还是光的都非常令人满意,价格也十分昂贵,似乎不易得到。携带镜子,游山宿寺,也是不可缺少的。鉴赏要以直径一尺的外圆镜,以及直径三寸以上的至如铜钱大小的镜为上品,其他的五寸,七寸大小的镜子次之,而菱花八角方镜,全无价值,轩辕球镜,可用来悬挂在卧室的床前,这未必能避妖邪,只不过取其意思罢了。 古时的铜制腰束、铜钩丝织腰带很多,有一尺多长的,规格不一,有用金银碧玉镶嵌装饰的,有装饰“商”发音金片的,有同样用兽面作器腹的,都是夏、商、周三代的器物。其他如羊头钩、惨金色螳螂捕蝉钩,都是秦汉两代的器物。如这些器物没有地方可用,可悬挂在书斋壁上挂画、挂剑、挂拂尘等,非常雅致。如雁脚灯、凤龟灯、有柄行灯,可用来作烛台点灯;驼灯、羊灯、犀灯,可用作油灯。这都是书斋中用器的一种。又如一尺余直径的浅盘,有三只脚的,做工非常精细漂亮,是古时放酒杯的盘器。盏盘像圆形盂缸,有耳环可供两手握持,这是汉代的器物。古时的彝器都配有船形盘器,那船形盘器即是今天的承盏盘。到处都有这种器物,而且花纹,颜色都很漂亮,现在用于香橼木箱上作配件,没有其他用处。常见的虾蟆蹲螭,这种器物制作工艺很精湛,不知古人作什么用,现用作镇纸。还有大铜伏虎,此器长约七八寸,重量有两三斤也是汉代器物。所有这些,都是随葬物品,现在用来压书。我得到一只研炉,长约一尺二寸,宽七寸。左边稍低,铸造有方孔,火焰从方孔中喷出烤灸砚台,正中一寸左右稍低矮,便于墨汁保温和搁笔;右边摆放茶壶,可用来饮茶和酒,以便深夜主客长谈时饮用,砚炉上刻有文字:“蕴离火于坤德兮,回春阳于坚冰;释淘汛冻凌兮。洒请泚于管城。”由此可见,整个冬天的学业,一天都不可以不在灯下用功了。总之,我们都不应过早将这些物品视为观赏的东西。而将这些东西用以书斋欣赏,借此愉悦心性,愿与有相同爱好的鉴赏家进行品评研究。 | 
|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 
| 论汉唐铜章 古时的铜章,相继出土的,成千上万,即便是顾先生的《印数》一书,仍然称没收集齐全。我的行辈曾多次到燕国集市收集了上千枚印章,这些印章在十年中,价格高低差别很大。从前没有官印和私印的区别,今天才把王侯伯长的印列为官印,其价值远远高于从前;又将姓氏印列为私印,其价值比平常也高出一倍,在官印和私印中,又有许多珍品,有玉印、金印、银印、玛瑙印、玻璃印、宝石印,有瓷烧印,瓷烧印中以官窑、歌窑、青州窑烧制的最多。大凡这些印章,上端以“斗”为印鼻,间或也有用鹿作印鼻和用瓦作印鼻的。而铜质的印章,用龟、用螭、用辟邪、用驼、用凫、用虎、用坛、用免、用瓦、用鱼、用钱、用覆斗、用环、用四连环、用亭、用鼻、用异兽、用鹿、用羊、用马、用狻猊、用豸等制作,无奇不有。印鼻的颜色,或用惨金色,或用涂金或用细错金、或用银商金等颜色。它制作的工艺精妙,就比如它是一个立方体,六个面都刻有文字,子章和母章配成一套。母章的印铸一母兽,子章的印鼻铸一子兽,两枚印章合在一起,如母抱子,二者相接触的正中或者另三面刻有文字。我买得一方印,子章,母章一对共两套,这三枚印章都刻有边款文字,这又是官印和私印中价值最高的,也不可多得。那雕刻玉石的技艺,刻工精细周到,篆文笔意,一丝不苟,无可挑剔,这是用昆吾山的玉石刀雕刻的。那便是汉代人的双钩碾玉刻法,也不是后人可以相比的。所以,玉剔的宝印,更被鉴赏家们看重。 古人的印文,除姓氏之外,只有字号和小名,别无闲散道号,家族世代的名位,引用成现在的话,只是“臣某”的钱。汉人的守关重臣向皇帝送奏折,用小印印。又如“封”字,是古时没有的,系后人创造。古时的“白记”,就是“封”字的意思。我曾见到一枚印章上刻有这样的文字:“某氏私记,宜身致前,迫事无闲;愿君自发,封完印信。”这是唐宋时代的印章,汉代人不会刻这样的文字。就单个的字,也只能模仿禽鸟、龙虎、双螭、花草的形状,这常见于圆印章上。刻有“子孙永宝”、“宜尔子孙”、”“子孙世昌”的印.都是闲文印意。汉代的官印.配有印箱佩带。我收藏有一铜印箱,高一寸八方,方一寸五分,形状和今天的官印印匣相同,印箱前后铸有能开合的门扇和锁扣,印箱的两边有鼻耳,便于穿上绳索或佩带携带。印箱的外表像青绿玉石一样晶莹亮泽,箱内装有子母印章一套,这也是小铜器中一件珍奇器物。 近日,关中洛河下游一带贪利小人,仿造假印,混人真品,用来愚弄收藏印章的人。像军司马王任日利,不一而足,而且这类假印很不容易辨识。今天那些模仿刻制汉章的人,以汉代篆文雕刻行家自居。以至有好奇之徒,故意刻损边旁,残缺笔画,自认为有古意,令人好笑。就是《印薮》六秩中搜集的印章,损伤印文的也没有超过十枚,即或有伤痕,也是因埋入地里年代久远,被水锈浸蚀剥落,或是因填满了泥沙,在剔除清洗时损伤的,并不是古印文原来就如此。想追求古意,为什么不效法古篆法和古刀法,却学那些后人损伤笔画,而追求形似,这又是近日必须辨识清楚的。如果是行家,他们自然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来。 又如青田石中的灯光石,像玉那么晶莹洁白,在光照下,就像真的灯光,近年来很不容易得到,价格也非常昂贵。石里面有斑点的就不是佳品了。除青田石之外,还有白石,红黄青黑等石,还有黑白相间的,红黄相间的,这些石,质地光润,坚韧细腻,可用来雕刻印章,古人喜欢用这种石材作印鼻,如鬼工球印鼻,我曾见过有从外到内,大小球依次滚动的鬼工球印鼻,共十二层,滚到最里面的一个小球像绿豆般大小才停止,不知用什么方法刻成,真是鬼斧神功!我们杭州,过去能称为最善刻制印鼻的工匠,只有岑东云、沈封湖二人,擅长雕刻各种图形。岑东云更擅长于制作连环,三层五层相叠,还会制作奇特怪异的彩色花纹套挽等印鼻,他刻的印文也高沈封湖一筹;而沈封湖的刻文,没有可取之处。后人有效法他们雕刻技艺的,但却缺少古朴雅致的风韵。这也算是制印章中的不可多见的高超技法,所以一并记录在案。又如福建有用象牙雕刻人马做印鼻的工匠,这是刻制印章的疽毒,即使是做工精细,但又有什么用呢? | 
|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 
| 刻玉章法 王心鲁说:雕刻玉章的技法,另外没有用药物烘烤的奇特方法,都是引用陶隐居《赡酥昆吾刀说》中的方法。我传授的方法,只是用真菊花钢来锻造成刻刀,宽五分,厚三分,刀口平磨,取它平尖法的刀锋来使用。在新旧玉章上刻篆文,用木架把玉章固定,用刻刀按字的笔划雕刻,一刀刻不进,再刻一刀,最多刻三刀,玉屑就会刻起。但是不可用力太猛,用力过大刻刀就会打滑而难以刻入,要用手腕运刀。身边还应撂放一块磨刀石,随时要磨刀,保持刻刀锋利,没有不成功的。我见王心鲁刻玉技艺精湛,他所刻的章,很像真的汉章。而且王先生仿效季直表,小楷和缘文都刻得极好,所以都予以记载。 遵生八笺•卷十四 燕闲清赏笺上卷 论官歌窑器 高子说:说到窑器,不能不首先提到柴窑、汝窑、官窑、哥窑。但柴窑瓷器我未曾见过,而且众说纷坛。有人说:“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是薄瓷,但曹明仲却说:“柴窑粗黄土足”,他们的看法为什么相差那么远呢?我时常见到汝窑烧的瓷器,颜色如蛋白,汁水晶莹厚实,有如堆满凝脂,汁中褐色小孔,隐隐约约像螃蟹爪子,底部有细小如芝麻的挣钉。我收藏有一个蒲芦大壶,圆底,光洁有如和尚的头,圆白的地方密密地排列了几十颗细小挣钉,壶的上部就像坝那样逐渐收束,壶嘴像笔帽,仅有二寸,像长矛那样竖直向上,壶口直径约四寸,上加罩盖,壶肚直径一尺,制作工艺也奇妙绝顶。我还见过几只碟子般大小的圆浅瓮腹,口如磐,瓮足色泽光滑,底部有细钉。把官窑和汝窑的瓷器相比,汝窑瓷器的质地更滋润。官窑的品质风格,大致与哥窑相同,颜色以粉青色为上品,淡白色次之,油灰色是颜色中的下品。花纹以冰裂鳝血纹为上品,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是花纹中的下品。 说到样式,如商代庚鼎,纯素鼎、葱管空脚冲耳乳炉、商贯耳弓壶、周大兽面花纹贯耳壶、汉耳环壶、父己尊、祖丁尊,全部是效法古代图上样式.是进献给皇帝的贡品。世人所看见的两耳壶,不论样式的美丑,都认定是茄袋瓶。那知有些短矮大肚而没有固定式样的器物,似乎也鄙俗丑恶。以上五种样式,与敛姬壶一样,体现了古人铜铸体式的真传,当是官窑第一妙品,哪能一概说成是茄袋瓶呢? 又如葱管脚鼎炉、环耳汝炉、小竹节云板脚炉、冲耳牛奶足小炉、韩耳彝炉,盘口束腰桶肚大瓶,子一觚、立戈觚、周氏的小环觚、素觚、纸追瓶、胆瓶、双耳匙箸瓶,笔筒、笔格,葵口笔洗、桶样大洗,瓮肚盂钵二种,水中丞、二色双挑水注,立瓜、卧瓜、卧茄水注,匾浅磐口囊盘、方印色池、四角八角委角印色池、有文戟耳彝炉、小方著草瓶、小制汉壶、竹节段壁瓶,所有这些都是官窑和哥窑的上品。 桶炉、六棱瓶、盘口纸槌瓶、大蓍草瓶、鼓炉、菱花壁瓶、多嘴花罐、肥腹汉壶、大碗、茶盏、茶托、茶洗、提包茶壶、六棱酒壶、瓜壶、莲子壶、方园八角酒鄨、酒杯、各种劝杯、大小园碟、河西碟、荷叶盘、浅碟、桶子箍碟、绦环水池、中大酒海、方园花盆、草蒲盆底、龟背绦环六角长盆、观音弥勒洞宾神像、鸡头罐、楂斗、圆砚、筋糊、二色文篆隶书象棋子、文著小碟、螭虎镇纸,所有这些都是官窑和哥窑的中等品。 又如大双耳高瓶、径尺大盘、夹底骰盆、大撞梅花瓣春胜合,棋子罐、大匾鲁耳彝敦、鸟食罐、编龙小花瓶、大小平口药罐、各种眼药小罐、肥皂罐、中型果盒、蟋蟀盆、内中事件、佛前供水碗、束腰六角小架、各色酒案茶碟,所有这些都是官窑和哥窑的下等品。要知道,古人用意考虑非常周到,这只是我们概略评议。而官、哥二窑烧制的众多瓷器,不易全部举出,仅此可见一斑。 所说的官窑,在宋时的修内司烧窑,是官氏家族修造的。窑子修建在杭州的凤凰山下,那里的泥土呈紫色,所以,烧制的瓷器底部像铁色,当时称为“紫口铁足”。紫口的形成,是由于器口上仰,釉水下流,器口比器物整体稍浅,所以器口微露紫痕,这有何珍贵?只有铁足值得看重,因为其他任何地方的土质都不及这儿的土质好。歌窑是私人经营的窑子,烧瓷器的泥土全取自这里。官窑瓷器釉面的隐纹像蟹爪,歌窑瓷器釉面的隐纹像鱼卵,但所用釉料都不如官窑所用釉料好。官窑和歌窑烧出的瓷器常常发生窑变,形状都类似蝴蝶、禽鸟、鱼、麒麟、虎豹等,分布于本色瓷坯上的釉发生了釉外变色,有的变成黄黑,有的变成红紫,形象逼真可爱,这大概是由火候大小而形成,否则就无法理解其中的变化,这种制作,工艺似乎更加难得。后来又有董窑、乌泥窑,都效法官窑,但瓷器质地粗糙没有光泽,而且釉面燥裂,混杂于哥窑之中,现在也在民间流传。后来像元代末年的新烧瓷器,还赶不上董窑和乌泥窑。近年来各窑烧制的精美瓷器,也有可取之处,只有紫骨色和粉青色不大相像。如现今新烧的瓷器,与过去各窑烧制的瓷器相比较,还相差很远。也有粉青色的,但干燥而无光泽,即使光滑润泽的,已变成了绿色,而且索要高价愚弄顾主。还有一种复制品,取用官窑、哥窑的旧瓷器,比如缺脚少耳的炉、瓶口边缘受损的瓶等伤残品,用旧料旧品,涂上釉水,用泥土包裹,放人窑内重新烧制,烧成后和旧样没有多少差异,但填补的部位颜色浑浊,且质地干燥,不太精致,但是能得到的这种复制品,也远远胜过新烧的瓷器。 无奈官窑和歌窑套器,如葱脚鼎炉,国内仅保存一、二件,乳炉、花觚,也只存有十数件,彝炉或许有百来件,这四件瓷器被鉴赏家和收藏家们奉为至宝。无怪乎卖价竟高于它本身的价值,而且与日俱增。今后也不知它的价格会降低多少。所以,我每有机会一睹珍品,便心清目爽,神魂飘荡,顿时令人忘却了饥饿。难道果真是赏玩的瘫好使我这样吗?我更为后人只听说过这些瓷器的名字,而不能亲眼见到这些珍品而感叹了。 | 
|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 
| 论定窑 高子说:定窑瓷器是宋北定州烧制的。瓷器为白色,间或有紫色和黑色的,都是用白坯上涂以釉水烧成,表面如泪痕的最好。所以苏长公写诗赞叹:“定州花瓷琢如玉”。瓷上有画花、绣花,印花等三种,大多采用牡丹、萱草、飞凤等时新花样。定窑烧制的器皿,式样繁多,工艺精巧。最好的有兽面彝炉、子父鼎炉、兽头云板脚桶炉、胆瓶、花尊、花觚等,都稍像古样式,实际上是自出心裁,这都是定窑中的上品。其余的如盆子,有内子口的,也有内替盘的,大的三四寸,小的一二寸左右,规格颇多。枕头有长三尺的,形状很合头枕。我得到一个瓷枕,有一娃娃手拿荷叶掩盖枕身,叶形前卧后仰,适合头枕,精巧无双。瓶子花样一百出头,而碟子规格样式上万种。我收藏有几个碟子,长条形状,像一枚银锭两头翘起,左右两侧作成四个皱褶。还有一个呈四方形,四角如莲花瓣一样耸起,而左右两旁如莲叶卷起,有的中间作成水池样,四周作成宽边,可以当笔洗、笔砚。这些是上古时代所没有的。定窑还烧有人像,以仙童居多。而兜头观音、罗汉、弥勒等,像貌形体,眉目,衣服皱褶之类,栩栩如生。其他小器件,如水中丞、各色瓶罐,从两三寸到五寸高的,我见过不下百余件,但形状规格却没有一种相同。还有灯架、大小碗钵、酒、茶注、有多种样式。精巧得让人难以想象。那些水注,做成蟾蜍样、瓜茄样、鸟兽样的,样样都出神人化。如巨觥、承盘、卮匜、盂斝、柳斗、柳升、柳巴,上面编条穿线的模式,一点不断,又如菖蒲盆底、大小水底、都值得观赏。还有坐墩,样式古雅。花囊,腹园口坦像囊盘一样,中孔直径约两寸,可用来插各种花枝。酒囊,圆腹敞口,像一个小碟,光泽浅淡,囊中穿有一小孔,用来劝酒。这些东西,种类样式繁多,不能—一细说,其他窑制套器都不能与它相比。尽管如此,也只是工巧一时,很缺乏古人的传统遗韵。凭技巧迷惑今人还可以,要在做工、样式上胜过古人就完全不可能。如宣和、政和年间的制品,当时是官窑所造,色白质薄,土色如玉,价格很高。而紫黑色的也少,我只见到过一二种。色黄质厚的,属下品。又如瓷坯的颜色青污如油灰色的,当地人俗称“后土窑”器,又低一等。 其他如高丽窑器,也能绣花,杯盏盆盏类瓦器也有值得一看的,但质薄而脆,色如月白,质量很不好。近来新烧的文王鼎炉、兽面戟耳彝炉,质量也不亚于定窑瓷器,几乎可以假乱真。如周丹泉,最初烧制的器物可视为佳品,但也必须磨去周身的红色才可供观赏。如玉兰花杯,虽做工精巧,似有歪门邪道之嫌,且轮回很快。又如继周丹泉之后烧制的,合炉桶炉,用锁子甲、球门、锦龟花纹穿插连接成花底板的,制作非常精细,但不能列人供欣赏的器物之列,而且远远不如周丹泉制作的品质好。元代,彭君宝在霍州烧的窑,人称“霍窑”,又叫“彭窑”,仿效古代定窑,认真烧制的窑器非常精细。土坯细白,器口都较光滑,只是缺少光泽,质地极脆,也不能作为珍品观赏,往往被外行充作定窑,索取高价,简直可笑! 论诸品容器龙泉窑.章窑.古瓷.古州瓷.建窑.均州窑.大食窑. 玻璃 在定窑之下,龙泉窑位居第二。宋代龙泉窑器,土细质薄,颜色翠绿,精妙的套器可与官窑争艳,只是缺少纹片、紫骨和铁足而已。它烧制得像瓶、觚、蓍草方瓶、鬲炉、桶炉、有耳束腰小炉。菖蒲盆底有圆形的、八角形的、葵花形、菱花形的。还有各种酒鄨、骰盆。而冰盘的式样,有百棱的、有大圆直径两尺的,除此之外与草蒲盆样式相同。有深腹单边盥盆,有大乳钵,有戎芦瓶,有酒海,有大小药瓶,这些器物上面都有凸起的花纹,非常精致。还有坐鼓高墩,大兽盖香炉,烛台、花瓶和立地插梅大瓶,这些都是龙泉窑所独有的,只是外观不很雅致,仅是适用罢了。各种器具,制作上不能继承传统,然而器质厚实,非常耐磨经用,不易茅蔑行话,以开路曰蔑,损失些少曰茅。都与古代相同,只是用色各不相同,有粉青,有深青,有淡青之别;今天就只有上品呈翠绿色,其余全是油青色,制作也愈来愈差。 有些人同样用白泥制作瓷坯,外涂浅翠色釉料,让其露出白色的影痕,这比龙泉窑的制作更觉巧妙精致,称为“章窑”,是因姓氏而得名的窑。还有吉州窑器,呈紫色,和定窑器相似,但质地粗糙不佳。建窑套器多为鄨口碗盏,色黑而润泽,有黄免毫毛斑点,大的是真品,但质地厚实,薄的少见。还有大食窑,铜身,用药料烧成五颜六色,有香炉、花瓶、盒子一类的器皿,是最差的窑器。 玻璃窑器,产自少数民族聚居的岛屿,只有广东才有。制品规格不统一,可惜没有古雅的制品,只有小瓶稍有雅趣。其他的如酒盅、高罐、盘盂、高脚劝杯等器物,都无一可取之处。自缠丝、鸭绿、天青黄锁口等三种颜色的可看,只是不耐用而已,也不是值得鉴赏的佳品。 如均州窑器,有朱砂红、民间称为莺哥绿的葱翠青、茄皮紫等颜色,都红如胭脂,青如葱翠,紫如墨黑。这三种颜色纯正而没有变化或少有变化的,是上品,器底烧有一二数码编号。猪肝色,火里红,青绿错杂和垂涎色,都是红、青、紫三种颜色窑烧时间不足而形成的,并不是另外有这种色样,所以,民间将它叫做“鼻涕涎”、“猪肝”等名,非常可笑。此窑只有蒲盆底这种套器最好,其他如坐墩、炉、盒、方瓶、罐子等,都用黄沙泥作坯,所以器质粗厚不佳,这些套器都不大受人喜欢。 近年新烧此窑,全用宜兴沙土作坯子,釉水略像旧窑用法,制品中也有好的,但不耐用,都不可取。 论饶器新窑古窑 古代的饶器,进献宫庭用,质薄而有润泽,色白花青,比定窑稍差。元代烧制的小足印花,内有枢府字号的,价值较高,而且不容易求得。如我大明朝永乐年间所造的压手杯,杯口平坦腰部弯曲,沙足光底,中心画有双狮滚球,球内篆书“永乐年制”四字,细如米粒,是上品;中心画有鸳鸯的次之;画有花心的再次之。杯表面为深翠色青花的,式样精妙,可永久使用,价格也非常昂贵。如近代的仿制品,瓷质特厚外观又丑,红底红足,外形略像真品,毫无观赏价值。宣德年间烧制的红鱼髂杯,是将西红宝石研成粉末后,用它来描画出的鱼形,烧制后鱼就从瓷坯内凸现出来,宝石的光泽鲜艳夺目。有的变成了紫黑色,是因火候失手,似乎稍差一些。青花的套器有龙松梅茶髂杯、人物海兽酒髂杯、朱砂小壶、大碗,颜色红如太阳,器口制成白色。又如竹节髂罩盖澛壶小壶,这些器物自古未曾发现过。其他还有各种适用的器具,只有小巧玲珑的最好,外形描画一丝不苟。而炉、瓶、盘、碟最多,制作如同平常用品。像罩盖匾罐、敞口花樽、密渍桶罐,都非常精美,大多制成五彩色。其他如中心烧有“坛”字的白瓯,就是所说的坛盏。质地细腻釉料丰厚,样式美观耐用,是真正的文房佳品。又如式样相同的细白茶盏,比坛盏稍低,但它瓮釜线足,光洁如玉,内有很细小的龙凤暗花,盖底有“大明宣德年制”的暗款.橘皮花纹隐约显现。即使定瓷也不能与它相比,真是一代绝品,可惜世上见到的不多。又如精美的坐墩,有用五颜六色填涂的镂空花纹,像云锦一般华丽;有用五颜六色填实的花纹,鲜艳夺目,这两种底色都是深青色的。有蓝色底子填画五彩的,像石青上挑的花,有白底青花,有如冰裂纹的,各种式样,好像不是前代曾有过的。成窑上品,没有超过五彩葡萄鄨口匾肚髂杯的,但样式比宣德杯更好。其次如草虫可口子母鸡缸杯、人物莲子酒盏、五供养浅盏、草虫小盏、青花纸薄酒盏、五彩齐筋小碟、香盒、各种小罐,都精美而令人喜爱。我认为:青花,成窑不及宣窑;五彩,宣瓷不如成窑瓷。宣窑套的青色,是苏渤泥青,后来全都用完了,到了成窑时期都是一般的青色了。宣瓷的五彩,颜色浓厚,所以不很好,但成窑套器五彩用色浅淡,很有画的意韵。这是我一家之言,不一定确切公允吧! 明代世宗年间,青花和五彩,二窑套器全都有。怎奈饶土越往深处土质愈差,比较二窑的过去,代代不相等同。有小白瓯,内侧烧有“茶”、“酒”、“枣汤”、“姜汤”等字样的,是世宗皇帝为经篆醮坛时使用的器物,又称作“坛盏”,制作的工艺质地釉料,远不及茂陵窑品。嘉靖窑器,如磬石、馒心、园足,外烧三色鱼匾盏、红铅小花合子,这两件如铜钱大小,也是稀世珍品。小盒子花青的画很美妙,今后恐怕官窑再不能烧制出这样的器物了,得到它的人应视为珍宝。 | 
|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