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检索 电台

迷你方式显示论坛 RSS订阅此版新信息  

加入收藏 

使用帮助 

联系我们 
首页 >> 交流区 >> 论坛主区 >> 晓露青晖 >> 查看帖子
 新帖 新投票 回复帖子 上篇 刷新 树型 下篇  

 97 1 2 3 4 5 8: 此主题共有57帖 此页12帖 每页12帖
 

 帖子主题: [分享]非关酒病————古典的爱恨情仇
 

[分享]非关酒病————古典的爱恨情仇


非关酒病————古典的爱恨情仇



[img]http://www.yi-chong.com/uploadimages/beryl32/beryl32_33808400.jpg[/IMG]





[ALIGN=CENTER]第一章
明日相思莫上楼,楼上多风雨[/ALIGN]
    讲爱恨情愁,「相思」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许多人因为爱而相思,因相思而幽恨,因相思而动情,因动情而惹出种种闲愁,这其实已经是爱情生活的一大部分。词人常是多情人,写「相思」之生动,自不待言。在讨论词作里的「相思」之前,必须先提两个因相思太深而病死的故事。  
    明初的才子林鸿娶了才女张红桥,两人吟诗作对,过着神仙般的生活。婚后一年,林鸿从福建到京城当官,夫妻相惜相别,林鸿作了一首「念奴娇」:  
    钟情太甚,任笑吾、到老也无休歇。月露烟 云都是恨,况与玉人离别?软语叮咛,柔情婉转,熔尽肝肠铁。歧亭把酒,水流花谢时节。
    应念翠袖笼香,玉壶温酒,夜夜银屏月。蓄喜含嗔多少态,海岳誓盟都设。此去何之? 碧雨春树,晚翠千千迭,图作羁思,归来细 与伊说。    
   「图说羁思,归来细与伊说」,正是宋朝柳永「愿低帏昵枕,轻轻细说与,江乡夜夜,数寒更思忆」的款款深情。这情,林鸿自己也讲「钟情太甚」,别人嘲笑,他「到老也无休歇」。而这种种,也源自太太的「软语叮咛,柔情婉转」,也才「熔尽肝肠铁」。  
   张红桥也同以「念奴娇」回了丈夫一首:
   凤凰山下,恨声声玉漏,今宵易歇。三叠阳 关歌未竟,城上栖鸟催别,一缕情丝,两行 清泪,渍透千重铁。重来休问,尊前已是愁 绝。
还忆浴罢描眉,梦回携手,踏碎花间月。漫 道胸前怀豆蔻,今日总成虚设。桃叶津头, 莫愁湖畔,远树云烟叠。剪灯帘幕,相思谁 与同说?    
  「豆蔻」又称「含胎花」,听说妇人配带身上也可以生子。张红桥此处已是谈起夫妻情事,本想甜甜蜜蜜为丈夫生个孩子,一家人和乐生活,一切都因丈夫要远离而「虚设」,呼应林鸿的「海岳誓盟都设」,也因此而「一缕情丝,两行清泪,渍透千重铁」。
   什么东西可以「熔尽肝肠铁」?又是什么东西可以「渍透千重铁」?这世间除了情爱,恐怕没有其它更奇妙的力量,只是这情爱有时也没有好结局。  
这两首「念奴娇」,情意缠绵,文字也美,本来就已是佳作,而林鸿夫妇的遭遇,更是感人。  
   林鸿到了南京也常写些情诗、情词寄回给张红桥,但是红桥自从丈夫出门以后,常独坐小楼,「相思谁与同说」?很是忧伤,接到丈夫的作品更伤心。就这样深切思念,张红桥没几个月就病死了。林鸿接到消息,大哭好几场,以后只要经过红色的桥,就会想起张红桥,总是要不开心好几天。  

    清初的大词人朱彝尊有一首作品,写的是另一个关于「桥」的凄美故事:      
    高阳台
    桥影流虹,湖光映雪,翠帘不卷春深。一寸 横波,断肠人在楼阴。游丝不系羊车住,倩 何人、传语青禽?最难禁。倚遍雕阑,梦遍 罗衾。
   重来已是朝云散,怅明珠佩冷,紫玉烟沉。 前度桃花,依然开满江浔。钟情怕到相思路 ,盼长堤、草尽红心。动愁吟。碧落黄昏, 两处谁寻?    
    作品的上阕是讲佳人在桥边楼头望见心仪之人,既无法用游丝留住他,也请不动青鸟去传讯,幽然断肠。下阕是写这男子重游旧地,佳人已如朝云逝去。「明珠佩冷」是讲郑交甫遇上两位江妃的故事,她们解佩相赠,却一下子人、佩都不见了;「紫玉烟沉」是吴王夫差女儿紫玉的故事,她爱慕韩重,无法嫁他,竟然就死了,她母亲曾看到她灵魂归来,抱之成烟。「怅明珠佩冷,紫玉烟沉」就是讲这桥畔楼头的痴情女子已死。而「草尽红心」是关于古人梦到葬西施「满地红心草」的故事,也暗示了死亡。「碧落黄昏,两处谁寻」是化自白居易「长恨歌」中的「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讲唐明皇在杨贵妃死后的情态。  
    「钟情怕到相思路」。朱彝尊这首「高阳台」,是纪念当时一段故事。男主角叶元礼有一天经过「流虹桥」,有女郎在楼上看见他而且爱上他,居然在叶元礼不知道的情况下,因思念过重而死亡。这女郎刚死,叶元礼也刚好再路过其门,女郎的母亲拦住叶元礼,告诉他这女郎临终讲的一些话,叶元礼深受感动,进她家痛哭失声,这女郎才瞑目。朱彝尊的友人做传记载此事,他则写下这首凄美异常的作品。  
     张红桥因思念丈夫林鸿而死,林鸿自此每过红色的桥就伤心。流虹桥边的楼头女子因爱慕叶元礼,思念至死,死还不能瞑目。这都是感人的故事,而且是真实发生的。就连吴王夫差的女儿紫玉,不也是为相思而死的痴情女?  

     思念可以伤人如此之深,恐怕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不过,只要有情有爱的人,必然有过想念的经验;这想念,其实就是相思,只是一般人的相思不必至死。
     诗词中,关于「相思」的作品非常多,除了一部分是文人彼此间相惜相别之后的相思,大部分谈的还是男女情爱的相思。虽然有些道学家喜欢把词人的作品戴帽子,解释「相思」是忆君王、怀故国;但是,从多数词作中,还是可以体会男女相思的各种苦楚。有些词人干脆就把每一句都镶上「相思」二字,看看道学家还如何解释这「相思」。  
   
     蝶恋花
别后相思无限忆,欲说相思,相思终无计。 拟写相思持送似,如何尽得相思意。
眼底相思心里事,纵把相思、写尽凭谁寄? 多少相思都做泪,一齐泪损相思字。    
     这是宋朝石孝友的作品。相思原来是说不得、写不得,再多情意也只有相思一语带过,词人通篇尽是相思,也算奇作。词里的曲牌很多,其中就有「长相思」,宋朝另一词人向滈也曾以「长相思」写尽相思:      

     长相思
行相思、坐相思,两处相思各自知,相思更 为谁?
朝相思、暮相思,一日相思十二时,相思无 尽期。    
     古时一天十二时辰,「一日相思十二时」,那当然是「镇日相思」。而相思必有两人,也必有情爱,互相也知道对方一定在相思,所以才有「两处相思各自知」这样的佳句。向滈的「长相思」和石孝友的「蝶恋花」都是通篇每句相思,情深意重,不能视为游戏之作。      
     长相思
折花枝,恨花枝,准拟花开人共卮,开时人 去时。
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 一丝。  
    「卮」读知,是酒杯。这是明朝词人俞仲茅的作品。为什么要折花枝、恨花枝呢?原来是准备花开时候与心上人对花共饮,没想到花真开的时候,心上人也走了。而人最怕的是相思之苦,没想到自己也落入相思之中,无处可回避。  
    「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是名句。清朝王士祯批评这是盗自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而李词也脱胎于宋朝范仲淹的「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其实,这三人这三句都是讲相思,没有什么盗用的意思,也没有高下之别。相思之苦,展露在脸上的就是皱眉,所以「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而眉毛不能长皱,偶尔一舒展,这相思又爬上心底,就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相思不管在眉间、心上,都是挥不去的,也才有「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范仲淹、李清照、俞仲茅都是描写相思的高手,由此可见。  

     宋朝末年有一宫人袁正真也曾以「长相思」这曲牌写过很美的作品:  
南高峰、北高峰,南北高峰云淡浓,湖山图 画中。
采芙蓉、赏芙蓉,小小红船西复东,相思无 路通。
    芙蓉有木芙蓉、草芙蓉,是很凄美的花,有些地方把莲花、荷花称为芙蓉,可能就是草芙蓉,这里应该是指荷花,所以有「小小红船西复东」。小船被困于大片荷花当中,左也出不去、右也出不去,相思就是这个样子,始终在一番情意中打转,却无路可通。反过来,如果相思有路可通,那也不必长相思了,反正对方已知道我在相思,我又何必相思?而这「相思无路通」是一种苦楚和无奈,有时真想就不要相思了。      

     卜算子
我向河南来,伊向河西去,客里相逢只片刻 ,无计留伊住。
去住总由伊,莫把眉头聚,安得并州快剪刀 ,割断相思路。    
    这是南宋词人汪元量的作品。「住」就是「留」的意思,宋词中常见,应该是当时的口语。并州的剪刀在唐宋就很有名,很锋利,诗词中常见,如唐杜甫「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松半江水」,宋姜白石「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宋黄孝通「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难断,心上愁痕」,都是讲并州剪刀,已成典故。
   汪元量这是赠妓的作品,匆匆聚散,仍有相思,明知「相思无路通」之苦,也只能设法「割断相思路」。割断相思路,两人仍在两地相思,其实对现况没有什么改善,不过相思的苦楚可能因此分成两半,各由一人承受,总比两人各自承受彼此两份情意来得轻松一些。「割断相思路」的意思,就像宋词人徐照的「恰似剪刀裁破恨,伴随妾处半随君」,也像宋朝毛滂的「此恨平分取,更无言语空相觑」,是两人各自承受自己的爱恨情愁,这相思的苦楚,因此得以不必相乘相加。  
    汪元量,字水云,他曾是一段凄美故事的男主角。  
     汪元量是南宋末期的大词人,精通音律,被请入深宫和后、妃、宫女一起吟唱。元忽必略灭宋,众多宫女由南方的杭州被俘往北京,汪元量也在其中。后来,汪元量获释得以返回南方,至少有十多名淑人都以「望江南」这曲牌作词送汪元量,此情此景,真正动人,也真正教人断肠。  
    这些江南美女被送入深宫,如今一起滞留北方,命运又极悲惨,实可想见她们送别汪元量的心情。宋词中有「赠汪水云南还词」十数首,每首因真性情而见真意,作品不俗,也看出汪元量这些女弟子的功力。试选几首如下:  
     秋夜永,月影上阑干。客枕梦回燕塞冷, 角声吹彻五更寒,无语翠眉攒。
     天渐晓,把酒泪先弹。塞北江南千万里,别 君容易见君难,何处是长安?」
  
     燕塞雪,片片大如拳。蓟上酒楼喧鼓吹, 帝城车马走骈阗,羁馆独凄然。
     燕塞月,缺了又还圆。万里妾心愁更苦,十 春和泪看婵娟,何日是归年?」
  
     「今夜永,说剑引杯长。坐拥地炉生石炭, 灯前细雨好烧香,呵手理丝簧。
      君且住,烂醉又何妨?别后相思天万里,江 南江北永相忘,真个断人肠。」  
     
     「春去也,白雪尚飘零。万里归人骑快马, 到家时节藕花馨,那更忆长城。
      妾薄命,两鬓渐星星。忍唱干淳供奉曲,断 肠人听断肠声,肠断泪如倾。」  
     从汪元量赠妓的「割断相思路」推测,想必他也是深情中人,又不知他如何看待这一群宫人的情意?而这些宫人,与汪元量未必有男女之情,托于词作之中的还有国仇家恨和自己的遭遇,「相思」对她们来讲,简直就是断肠。  



      描写女性的相思,宋词有一首几近白话的作品:      
     鹊桥仙
说盟说誓,说情说意,动便春愁满纸。多应 念得脱空经,是那个、先生教底?
不茶不饭,不言不语,一味供他憔悴。相思 已是不曾闲,又那得、工夫咒你?    
     这是「钗头凤」故事中的男主角陆游,从四川所带回一名歌妓的作品。很多男性的诗人、词人把男女情爱隐于春愁、秋恨之中,满纸情意却畏畏缩缩、讲些空话,难怪这位蜀妓要问:「是那个、先生教底?」  
    反观女性,谈起相思,真的是「不茶不饭,不言不语」,放任自己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整日精神都耗在相思里,「又那得、工夫咒你?」  
      这位歌妓的姓名不得而知,写起词来却是得理不饶人。「咒你」是「恨你、骂你」的意思,常夹杂在相思里,如果全心全意用于处理相思这东西,真也没有闲工夫来咒你。     
     系裙腰
灯花耿耿漏迟迟,人别后,夜凉时,西风潇 洒梦初回。谁念我,就单枕,皱双眉?
锦屏绣幌与秋期,肠欲断,泪偷垂,月明还 到小楼西。我恨你,我忆你,你争知?    
     「争」,是「怎」的意思。这是宋朝魏夫人的作品,她可不是歌女一流,而是大家出身,丈夫曾布又是宰相,她也被封为鲁国夫人,在当时是和朱淑真、李清照同样被文人推崇的女词人。而在这「系裙腰」的作品中,「我恨你,我忆你,你争知」正是小女儿的神态,总是陷于相思的苦楚中,和「又那得、工夫咒你?」有不同的情趣。  
     论起相思,大家是平等的,宰相夫人也和歌妓一样情深。在当时,文人和歌妓交往情生意动的故事很多,或许俗了一些,却也是真性真情的男欢女爱,相思的好作品未必出于名家之手。宋朝就有施姓官员和歌女乐婉的唱和之作,十分缠绵。  
     这位施姓官员以「卜算子」为调,写下:
相逢情便深,恨不相逢早。识尽千千万万 人,终不似、伊家好。
别你登长道,转更添烦恼。楼外朱楼独倚 阑,满目围芳草。  
    这歌女乐婉想必也是才女,以「卜算子」答作:  
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泪滴千千万万 行,更使人愁肠断。
要见无因见,了拚终难拚。若是前生未有 缘,待重结、来生愿。    
    「相逢情便深」是一见钟情的味道,「相思似海深」是自家苦楚的味道。这官员与歌女的际遇究竟如何?能不能因露水姻缘进而结成连理?都是令人好奇的。  
    「卜算子」这曲调有一名作,大家琅琅上口的: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 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 心,定不负相思意。    
    这是宋朝李之仪的作品,相思本是两人两地为之,「只愿君心似我心」,因为我已沉缅于相思,只要你的心情和我一样,那也一定在相思,这样才不辜负相思的意思。  
    这是文学作品中「换心」的笔法。五代词人顾琼写过「永夜拋人何处去,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宋朝徐照也写过「妾心移得在君心,方知人恨深」。我的心意是说不明白、写不清楚,只有你的心变成我的心,你才会完全明了这情意。  
     李之仪这作品脍炙人口,主要是把男女主角带入词中,宋朝另一词人姚宽也有这种笔法的词作:      
     生查子
郎如陌上尘,妾似堤边絮,相见两悠扬,踪 迹无寻处。
酒面扑春风,泪眼零秋雨,过了别离时,还 解相思苦。    
    尘飞絮舞,相见两悠扬,分手却各自不知去处。姚宽写道:「过了离别时,还解相思苦。」其实,在分手的当时,敏感多情的人已可预知日后相思之苦。也就是说,在别离的那一天,分手之前已有相思已有苦,宋朝晏几道因此在描写别离的作品中提过:「今日最相思」,唐朝李白也写「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都是强调离别当下之苦。而别后之苦,第一夜最是相思。


[img]http://www.yi-chong.com/uploadimages/beryl32/beryl32_35621501.JPG[/IMG]

     太常引
故人别我出阳关,无计锁雕鞍。今古别离难 ,兀谁画、蛾眉远山?
一尊前酒,一声杜宇,寂寞又春残。明月小 楼间,第一夜、相思泪弹。  
   这是元朝北平歌妓刘燕哥欢送一名官员赴山东所做。「第一夜、相思泪弹」就是讲分离后的第一个夜晚。有些人强颜欢笑和心上人分手,夜半梦回才知道相思的凄苦,甚至因为相思而睡不着、而掉眼泪。就是薄情人轻分轻别,想必孤眠时候,偶尔也会相思吧?虽不至于如刘燕哥一般落泪,只怕惆怅是免不了的。  
     宋朝晏几道、晏小山是极痴情的人,和秦观、秦少游一样被称为「古之伤心人」,他写起相思,自然更是情深。      
     长相思
长相思,长相思,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相 见时。
长相思,长相思,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 不知。    
    「浅情人」不是「薄情人」,应该是指感触不如晏小山敏锐、不如他深情的人。对这种人说相思,如何说清楚?  
     菩萨蛮
相逢欲话相思苦,浅情肯信相思否?还恐漫 相思,浅情人不知。
忆曾携手处,月满窗前路。长道月来时,不 眠犹待伊。    
     深情人怨浅情人,浅情人又如何得知?怨而不得知,爱也不得知,相思便很无奈了。无奈而继续相思,正是晏小山痴情处。「忆曾携手处,月满窗前路」是极美的句子,犹疑梦中。他有类似的作品:      
     清商怨
庭花香信尚浅,最玉楼先暖。梦觉春衾,江 南依旧远。
回纹锦字暗剪,漫寄与,也应归晚。要问相 思,天涯犹自短。    
     晏小山的「梦觉春衾,江南依旧远」,有唐朝岑参「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的味道。梦入江南数千里和情人相会,醒来却是一场空,而相思到底有多长?「天涯犹自短」。这天涯数千里都还没有相思那么长,就好象孙悟空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天涯有多长,相思就更长。      
     鹧鸪天
小玉楼中月上时,夜来惟许月华知。重帘有 意藏私语,双烛无端恼暗期。
伤别易,恨欢迟,归来何处验相思?沈郎春 雪愁消臂,谢女香膏懒画眉。    
     晏小山的词中很多女子名,信手拈来,未必专指特定一人,此处的「小玉」和「小苹、小碧」一般,都是小山怜惜之人。「归来何处验相思」是情深之人才想得出来的情语,非小晏莫属。  
     沈郎是指沉约,他写信给友人,说他因为想念,腰带常须移孔,因为憔悴而瘦了,连手臂都没肉了。小晏用的是「消臂」这个典故,而「革带移空」更是其它词人常用的典故,有宋朝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意思。  
      在诗词中,潘郎常指潘岳,因为他发现自己两鬓白了,所以也以「潘鬓」自称鬓白。类似的包括屈原的弟子宋玉写过感叹秋天的文章,提到宋玉就是「悲秋」。庾信写过「悲赋」,提到庾郎就是指沉溺于悲哀的人。王粲写过「登楼赋」,他字仲宣,所以李清照就曾直接写「仲宣怀远」,指其登楼之凄苦。阮籍、阮嗣宗听说可以使弄青眼、白眼,对俗人就使白眼,反之就使青眼,因而「青眼」就指文人雅士,或是深情所寄的对象。  
       这些典故多出在魏晋之时,唐诗、宋词中引用的就很多。晏小山作品提到的「谢女香膏懒画眉」,「谢女」也是一典。诗词中的「谢女」有三种说法:一是指晋代才女谢道韫;一是因谢安石蓄妓而称谢妓、谢女;一是指唐朝名妓谢秋娘,李德裕曾为她置豪宅;晏小山也写过「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谢宅、谢桥自然指谢秋娘。但是一般讲「谢女」,大多已泛指女子。晏小山要「验相思」,男的是手臂上的肉都瘦了,女的是无心画眉,都是全心全意,用力相思。  

      晏小山的父亲晏殊,关于相思的作品也不少,和小山比较,大晏的相思来得端庄,不致有「验相思」之举,却写尽相思之深、之苦,别有一番风味。  
     玉楼春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容易拋人去。楼头残 梦五更钟,花底离恨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 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晏殊作品的特点,是音律流畅平和,很少用冷僻艰深的字,读来很舒服,像「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让人琅琅上口,而小山的「要问相思,天涯犹自短」,意境虽同,情已转折,因怨而曲,这是大晏、小晏父子不同的地方。  
     「无情不似多情苦」,依字面也很好理解,但是多情究竟有多苦呢?晏殊说「一寸还成千万缕」。「一寸」是指心,小小一颗心有着千万缕愁思,自然是极苦。李后主、李煜写过「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就是这个意思。我们现在讲「心有千千结」也是这个道理,出自「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丝网两张再交错,比起千万缕还要复杂多了,相思就是这样的东西。
     木兰花
玉楼朱阁横金锁,寒食清明春欲破。窗间斜 月两眉愁,帘外落花双泪堕。
朝云聚散真无那,百岁相看能几个?别来将 为不牵情,万转千回思想过。    
     这也是大晏的作品。寒食是古时很重要的节日,一说在清明前一、二天。历代都有皇帝曾下令禁火纪念春秋晋文公时,避官在山里和母亲一起被烧死的贤士介之推,有的禁火一星期,有的禁火三天,称为寒食,期满由皇宫分出新火给百官,「轻烟散入五侯家」。慢慢大家借着闲暇春游,刚好和清明上坟成为「连续假期」,现在已不知有寒食的节日。  
     晏殊也很能写情,清清淡淡,信手拈来都是好词。像「窗间斜月两眉愁,帘外落花双泪堕」,文字律动得很美。又如「万转千回思想过」,平铺直叙却动人心意,用「思想」而不用「相思」,更是努力相思、认真相思的意思,耐人寻味。  
      小晏写的是情人的相思,大晏写的是文人的相思。这里讲的「情人」、「文人」不是指正在相思的那个人,而是小晏是深情人,大晏是典型的士大夫,不同类型的人写相思,读起来就有不同的味道。
      
     临江仙
忆昔西池池上饮,年年多少欢娱。别来不寄 一行书,平常相见了,犹道不如初。
安稳锦屏今夜梦,月明好渡江湖。相思休问 定如何?情知春去后,管得落花无?    
    这是北宋晁冲之的作品,正是文人写相思,而且还不是男女欢爱的相思,境界是有,总是少了几分深情。南宋姜夔、姜白石也有一些相思的作品,隐男女情爱于文人词中,比较哀怨:      
     鹧鸪天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 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 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这是姜白石在元宵夜观灯回家之后,梦醒而作,想必是梦里又见到了思慕的人。「红」就指灯。「两处沉吟各自知」,证明这已不是「单思」而是「相思」,问题是相思如此苦,所以词人有「当初不合种相思」之叹。当初真是不应该埋下这相思的种子,可是,如果没有当初这种子,世间又那来情爱?  
     姜白石还有一首词也是「感梦」而作。
     踏莎行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 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词,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 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华胥」是指梦境,相传黄帝有一次白天睡着了,梦见自己到了一个叫华胥国的地方,华胥国也被传为是醉乡的所在。依词的内容,姜白石还是在思慕一位女性,而由女性的角度写相思。基本上,这是文人写相思,但已放入自己感情世界角落里的隐隐深情,才有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这两句也是王国维的最爱。  
     清朝词人林云铭好读书,被称为「书痴」,有一天仆人准备好洗澡水请他入浴,他正在看书,头也不抬,就穿著衣服坐入了浴缸。这样的文人,这样的痴人,又是如何写相思呢?      
     踏莎行
淡月窗虚,残更烛短,家园人在天涯远。梦 中握手正分明,啼鹃声里难寻断。
芳草无情,朱颜易换,离愁味苦尝应惯。生 平懒事为相思,而今也并相思懒。    
     如此书痴,也是情痴。「梦中握手正分明,啼鹃声里难寻断」讲的是因相思而入梦,因鹃啼而断梦。「离愁味苦尝应惯」已是几许无奈,而「生平懒事为相思,而今也并相思懒」写得更是百般无奈。  
「     生平懒事为相思」,是讲这辈子都不去管其它的杂事,要全心全意用来相思;「而今也并相思懒」,则是因为相思这东西实在太恼人,一辈子相思之后还是无法理清,现在才懒得去相思。虽然「相思懒」,其实还是不得不相思,这百般无聊化为百般无奈,自有其幽怨处。林云铭结尾这两句「生平懒事为相思,而今也并相思懒」,文字凄美,意境幽明,对相思的诠释较常人深刻,是写相思的佳作。  
     词人的情爱,自然不一定需要在作品里放入「相思」两字,如苏东坡忆亡妻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岂只是两地相思而已,竟至生离死别,通篇不必「相思」,而相思跃然纸上。不过,本篇特别选了「相思」这个主题,就是看看历代词人如何处理「相思」,心灵层面之外,就文字的层面也看看他们如何运用「相思」这两字来增加文采。  
     以宋朝词人为例,范仲淹写「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张元干写「相思除是,向醉里、暂忘却」,苏庠写「相思恰似江南柳,一夜春风一夜深」,张震写「不解伤春,还解相思否?」沉端节写「隔帘听燕呢喃语,似说相思苦」,吴文英写「漫相思,弹入哀筝柱」,晏小山写「琵琶弦上说相思」,晏殊也写「且留双泪说相思」。每一句构成每一篇,都是由相思而衍生的,不能不说是满纸的情爱。  



     

[ALIGN=CENTER]第二章
画毂雕鞍狭路逢,一声肠断绣帘中[/ALIGN]
 

     苏东坡和秦少游是宋朝有名的词人,两人常在一起舞文弄墨,秦少游被列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苏东坡对他是很器重的,大抵是亦师亦友的交情。  
     有一天,秦少游去看苏东坡,苏东坡问他最近有什么作品,秦少游答称写了「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这样的句子。苏东坡笑他:「十三个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  
     秦少游也反问苏东坡最近有什么好作品,苏东坡答称:「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陪在一旁的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接着说:「只三句,便说尽张建封事」。  
       秦少游的才情很高,为什么「十三个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原来他是把一个女郎的名字融入词里,才不敢当面反驳苏东坡。暂且不提他这段爱情故事,先讲苏东坡的燕子楼。      
      永遇乐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 ,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 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 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 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 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 景,为余浩叹。    
      这是苏东坡到彭城(今江苏徐州),「夜宿燕子楼,梦盼盼」的作品。「黄楼」是他以前守徐州治黄河水患所建的楼,和燕子楼不同。他由燕子楼的人事全非,想到自己所建黄楼未来的命运,才有一番感触。而词人夜宿燕子楼,会梦到「盼盼」,这「盼盼」又是何许人?  
      盼盼姓关,是唐朝徐州的美女,才情也高,被当时镇守徐州的张建封(一说张建封之子)纳为宠姬,住在张宅的燕子楼。盼盼当时的名气很大,白居易有次到张家,就写诗赠她。隔几年,张建封过世,盼盼不离开张家,在燕子楼一住就十一、二年,写了燕子楼诗三百首,白居易辗转读到她的诗作,也和了三首燕子楼诗,对她的才情及志节很是推崇。  
     不过,白居易最后赠她一首绝句:「黄金不惜买蛾眉,拣得如花三四枝;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讲的是张建封宠爱盼盼的旧事。没想到盼盼读了非常感慨,认为白居易误会她了,解释她所以没陪着张建封一死,是因为怕人家把张建封讲成爱慕女色,所以自己才孤独留在燕子楼住着。  
     盼盼最后仍以诗明志:「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去随。」诗成后郁郁寡欢,绝食数日后死亡。
    这段凄美的故事打动了许多文人的心,唐宋咏燕子楼的诗词很多,苏东坡夜宿燕子楼会梦到盼盼,也是真性情的人才会有的际遇。他的「永遇乐」主要写自己落寞的情怀,提到燕子楼的,真的就只「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三句,难怪晁补之、晁无咎会称赞:「只三句,便说尽张建封事。」  


 

[img]http://www.yi-chong.com/uploadimages/beryl32/beryl32_37234813.jpg[/IMG]

     回过头来看看秦少游的「十三个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      
     水龙吟
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朱帘半卷 ,单衣初试,清明时候。破暖轻风,弄晴微 雨,欲无还有。卖花声过尽,斜阳院落,红 成阵,飞鸳甃。
玉佩丁东别后,怅佳期参差难又。名缰利锁 ,天还知道,和天也瘦。花下重门,柳边深 巷,不堪回首。念多情但有,当时皓月,向 人依旧。    
      这是秦少游在蔡州(今河南汝南)的作品。据说当时他和蔡州的营妓娄琬有一段交情,所以写这水龙吟赠她。「小楼连苑横空」是镶了「娄琬」二字,而娄琬字东玉,下阕也以「玉佩丁东别后」起首,是秦少游「爱情的秘密」,难怪被苏东坡嘲笑「十三个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也不好分辩。  
     「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是描述人在楼上眺望街景,往下一看又是车马喧闹声,由景入情,回想起以前欢乐,以及现在的愁绪,倒也不是苏东坡所称「十三个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而已,即使不是镶了「娄琬」二字,起首这两句也不失佳意,想来苏东坡的说法是师友间的互相嘲弄,并不是瞧不起秦少游这作品。  
     而秦少游会对「绣毂雕鞍」特别敏感,应该是有原因的。绣毂指香车,香车上自有美人;雕鞍指马,马上便有侠少。绣毂和雕鞍,其实就是唐宋文人秘密的爱情游戏。  
唐宋多有游春踏青的盛会,从元宵夜到寒食、清明,中间至少还有二月二日挑菜节,和三月三日的上巳等,大家打着赏花看灯的旗号,女的上了车,男的骑了马,一起上了街,其实开始爱情游戏。  
      美人虽端坐车内,偶尔也会拉开帷幕,探个头、回个首;侠少们看到自己中意的人,就骑着马尾随,这就是「随车」或「逐车」,直到最后看到车子回到那一户人家,也就等于知道美人是那一家的姑娘,以后再进一步发展。然而逐车、随车的过程,男女双方眉来眼去,情生意动,已经很有意思了。  

[ 这个贴子最后由坐看云起在2007-3-13 10:28:51编辑过 ]   

     唐朝一些诗人都有这方面的生动描述。如李白:「白马骄行踏落花,垂鞭直拂五云车。美人一笑搴珠箔,摇指红楼是妾家。」以鞭拂车,已极尽挑逗之能事。韩愈:「直把春偿酒,都将命乞花。只知闲信马,不觉误随车。」骑马闲行,终至随车,就是一见钟情而不自觉。
      南唐张泌也有生动的词作描述这类场景:  
晚逐香车入凤城,东风斜揭绣帘轻,慢回 娇眼笑盈盈。
消息未通是何计?便须佯醉且随行,依稀 闻道太狂生。  
     长安有凤凰阙,通常以凤城指长安,而长安也常泛指京城。有时是自己一见钟情,误以为对方也有情有意,如果对方一直不理我,我也只好装醉继续尾随着车,哪怕美人啐道「太狂生」。  
      这就是随车、逐车的爱情游戏,宋词当中也有很美的作品。  
   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 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 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 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 处。    
      古时京城实施夜禁,元宵假期则解禁,君民同乐,所以称「放夜」,也因而称为「放灯」。这是辛弃疾的名作,是元宵夜的作品,花千树、星如雨、鱼龙舞,都是指灯型及光景。玉壶是指有刻痕、夜间用来计时的漏壶。蛾儿是美人插在头上的饰品,雪柳是指首饰垂而摆动的部分。  
     这就是逐车,也许人太多,跟不上美人了,所以才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辛苦,也才有「蓦然回首」的无聊,更有「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
 
      清末王国维「人间词话」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依序是「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用的都是宋朝词人的作品佳句,形容成就学问、事业的三阶段也很贴切,只不过辛弃疾这「众里寻他千百度」几句从此被贴上「境界说」,反而很少人注意作品里隐藏当时的爱情游戏,和境界无关,和恋爱中男女的心境倒有牵连。  
      王国维也有词作,以清末民初的文人身分,写过类似逐车场景的作品。      
      蝶恋花
昨夜梦中多少恨,细马香车,两两行相近。 对面似怜人瘦损,众中不惜搴帷问。
陌上轻雷听渐隐,梦里难从,觉后那堪讯。 蜡泪窗前堆一寸,人间只有相思分。    
     
      和逐车的爱情游戏不同,王国维这「蝶恋花」写的是梦中见到妻子的场景。他骑着马,妻子乘着车,「两两行相近」,妻子可能是怜惜他变瘦了,也不管街上众目睽睽,就卷起车帘打招呼,问起近况。「陌上轻雷」指车声,这车走了,在梦里都追不上,梦醒更不知从何了解讯息。这场梦做下来,窗前堆满蜡泪,人间嘛,原本只有相思,那有相聚?  
      夫妻之间在街上相遇,定然不是这场景,王国维可能刚和妻子别离,梦中才有这些相见无从相问的曲折,没有逐车少男少女的情趣,只是夫妻间的淡淡深情,虽有随车的意念,而不可从文字中得其奥妙,想要了解这爱情游戏,还得回到唐宋。      
      蝶恋花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 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    
     寒食是当时清明前的一个节日,禁火,大家也习惯春游。这「蝶恋花」是宋朝欧阳修的名作,有人也说是南唐冯延巳所作。不管如何,由「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就可窥知词人也玩过「随车」、「逐车」的游戏,现在进入「找车」的阶段,看看这香车究竟系在那户人家门前的树旁。      
     鹧鸪天
画毂雕鞍狭路逢,一声肠断绣帘中。身无彩 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金作屋,玉为笼,车如流水马如龙。刘郎已 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    
     这是宋朝「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宋祁、宋子京的作品,也有人说是欧阳修所作。「画毂雕鞍狭路逢」是有心?无意?这逐车游戏也许对男女主角而言已经不是第一次,所以才有「一声肠断绣帘中」。全篇哀怨,或许是「欢乐极兮哀情多」。唐牛峤也有「菩萨蛮」小词写道:「柳花飞处莺声急,晴街春色香车立。金凤小帘开,脸波和恨来。」
     或许,同一美人每次乘同一辆车,只要有心,就可以每次跟同一部车。反过来,美人也知道每次跟车的是谁,中间或有一次没看到那年轻人,拉开车帘,真的是「脸波和恨来」。
      这恨,其实是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唐朝诗人崔护就写过:「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是惊艳而后不见美人的遗憾。据称他是清明踏青之后,口渴求茶而遇美女,但这也是传说,他当时是不是逐车之后,尾随香车到她家,已不得而知。不管步行惊艳,还是逐车惊艳,不把握机会表明情意,隔了一年只剩下桃花笑春风,那遗憾就是恨。
     崔护这「人面桃花」的典故,在诗词中被广泛引用,可见诗人、词人在真实的爱情游戏中,因为过于敏感,也怯于表达情意,常常失去很多恋爱的机会。不过,也因为这种种遗憾,这些深情诗人把情爱托于文字,留下很多凄美的作品。



     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 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 湿青衫袖。    
     这是宋朝女词人朱淑真的作品,一说是欧阳修所作。其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普受各阶层喜爱。大家几乎忘了这就是元宵假期男女的爱情游戏。
 这首「生查子」和崔护的「人面桃花」有点像,时间横跨一年,去年在黄昏后约会的那人,今年元宵夜没有露脸了,多情人只好「泪湿青衫袖」。
     唐宋间的元宵假期,几乎可以用万人空巷来形容,从天子到百姓,大家都悬灯过节。宋朝时,蔡襄、蔡京谟担任福州知州,规定上元节每户人家必须点灯七盏。点灯要油,对贫苦人家是很大的负担,加上宋朝元宵假期最长曾达十五天,蔡京谟的规定就引起民怨,当时有读书人陈烈制了一盏大灯,并且在灯上题诗:「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 父子相对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
      蔡君谟知道有人谏阻,他也从善如流,立即取消了规定。不过从偏处东南的福州也如此过元宵节,足见当年京城、江南一代的盛况。  
      宋朝另外有一位知州姓田名登,因此不让民众提起「灯」字,他在元宵节贴出布告:「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在他以为,放火就是放灯,没想到好事之人嘲讽他「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俗话也因而流传至今。  
      唐宋之前的隋朝,据说还没有大幅点灯的习俗,但元宵夜大家出游的盛况相同,当中便有一段元宵夜「破镜重圆」的故事。  
       被隋朝所灭的陈后王、陈叔宝,他妹妹乐昌公主嫁给徐德言,两人看着陈后主迷恋张丽华荒逸无度,认为灭国是迟早的事。徐德言对乐昌公主说,以她的美貌,一旦隋军攻来,权贵势必掳她而归。因此两人把一面镜子打破,各执一半,相约灭国之后隔年的元宵节上街叫卖破镜,期待还能相逢。
      随文帝后来派出太子杨广(即隋炀帝)和大将军杨素灭陈,乐昌公主果然被杨素掳走,不过杨素还算宠爱她。  
     到了第二年的元宵节,乐昌公主取出破镜,派人到街上叫卖,果然被徐德言把仆人请回客栈,拿出另一半破镜,比对是同一面镜子。徐德言因此有很多感慨,在镜子上题了一首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未归。无复嫦娥影,空流明月辉。」让仆人把两面破镜带回去。  
     乐昌公主见到破镜,心中想念丈夫,闷闷不乐,杨素就问她不开心的原因,她据实以告,杨素被这对夫妻的真情感动,派人找来徐德言,让他和乐昌公主团圆。
     这「破镜重圆」的故事,至少显示隋朝前后的元宵节,大家已有上街活动的习俗,否则徐德言和乐昌公主也不会相约在那一天上街叫卖破镜了。     


       鹧鸪天
月满蓬壶灿烂灯,与郎携手至端门,贪看鹤 阵笙歌舞,不觉鸳鸯失却群。
天渐晓,感皇恩,传宣赐酒饮杯迎。归家恐 被翁姑责,窃取金杯作证明。  
     这作品程度不怎么样,相传是宋朝一位妇人即席之作。  
      宋徽宗赵佶在元宵夜与民同乐,来看灯的女郎都获赐酒一杯,这位妇人喝了酒不打紧,还把皇宫的金杯也带走,不料被侍卫发觉,扭到宋徽宗面前等候发落。  
宋徽宗是风流天子,他要这妇人即席作词说明为什么偷杯子。这妇人当场吟了前述的「鹧鸪天」,内容大抵是她和丈夫来赏灯,被人潮冲散了,皇帝既然赐酒,她就想偷个杯子回家证 明自己是元宵赏灯,以免公公婆婆怀疑她行为不检。  
      这当然是辩词,不过宋徽宗很高兴,不只放了这妇人,还把金杯送给她。  
       值得注意的是,这故事和小词反映了当时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元宵夜是人山人海,家人失散是免不了的。其次,词中提到「天渐晓,感皇恩」,天子赐酒已到天快亮的时候,这赏灯真是几乎通宵达旦,妇人可以彻夜不归,当时男女的爱情游戏炽烈也可想而知。
      
      御街行
街南绿树春饶絮,雪满游春路。树头花艳杂 娇云,树底人家朱户。北楼闲上,疏帘高卷 ,直见街南树。
阑干倚尽犹慵去,几度黄昏雨。晚春盘马踏 青苔,曾傍绿阴深驻。落花犹在,香屏空掩 ,人面知何处?    
     这是宋朝小晏、晏几道的作品。想象,这是逐车之后,郎有情、驻马树下眺望,女有意、登楼卷帘,很缠绵的作品。词人以「蒙太奇」的手法安排场景,倍觉凄美。  
    「街南绿树春饶絮」是年轻男子游春的写景,一路美景其实不吸引人,重点在「树底人家朱户」。而「疏帘高卷」是美人的动作,她望的正是那年轻男子一路走来的「街南树」。  
     下阕「阑干倚尽犹慵去,几度黄昏雨」,是分手后女方的种种闲愁,但是男方未尝不是「晚春盘马踏青苔,曾傍绿阴深驻」,深情在树下望着美人。最后三句用的是崔护「人面桃花」的典故,是人去楼空的哀叹。爱情游戏由逐车的欢娱,到楼上树底两相望的情怯,落得人去楼空的下场,真是不好玩至极,可是诗人、词人们一个接一个,把爱情游戏玩得不亦乐乎,真是奇怪。大概,诗人、词人原本多情吧!  
      晏小山这「盘马踏青苔」有点幽怨。唐朝末年以「秦妇吟」名震京师,被称为「秦妇吟秀才」的韦庄、韦端己,曾有「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的名句,与晏小山相较,一是豪情一是深情,大大不同。  
   
     望海潮
梅英疏淡,冰渐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 俊游,铜驼巷陌,新晴履平沙。长记误随车 。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 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 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 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 暗随流水到天涯。    
      这是秦观、秦少游的作品。洛阳城中有西晋石崇的花园金谷园,也有西晋皇宫前的铜驼街,「金谷」、「铜驼」都用来指洛阳的游览名胜,在这里则泛指春游之处,秦少游做词之地就在北宋的都城汴京(东京,今开封),并不在洛阳。「西园夜饮」就是皇帝赐宴的盛况,也证明秦少游描写的是汴京而不是洛阳。
      这「望海潮」,怀念的是已往种种美好,然后是一点点的惆怅。像「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都是极美的词句。  
      秦少游所怀念已往的种种美好,其中之一便是「长记误随车」。「长」是经常、长久的意思,「误随车」这事会让他经常记着,想必是非常深刻的经验。  
     逐车时,碰上中意的美女,当然是策马长随,主动地就以马鞭抚弄车盖。但也有深情款款却不敢表达的,就只好当作跟错车,偷偷摸摸、断断续续地望着美人的背影。秦少游的「长记误随车」,回忆中最甜蜜的部分未必是美人,而是自己当时的少男情怀。「飞盖妨花」是描述车轮的盖子擦碎路边的花,也是逐车的场景之一,这里是指赴西园夜饮的盛会。  









       男词人好逐车,看看女性又是如何对待此事。      
       永遇乐
落日镕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 ,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 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 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 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 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 下,听人笑语。    
      「三五」指十五日,即元宵节。唐宋词人偶以数字为文,如「九日」,直指重阳。而「中州」通常指九州之中的河南。  
      这是女词人李清照丧夫后,晚年的作品。所以有「人在何处」之叹。北宋灭亡,南宋都城由汴京(河南开封)迁渡至临安(今杭州),李清照先前就已避难至临安。她从别人邀约赏灯而回想起当年在河南赏灯的模样,再哀叹自己年华老去,作品的层次分明。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就是描写当时妇女如何在上街被逐车前的打扮,如今则因伴侣已逝,憔悴到连夜间都不敢出门,真是女性莫大的悲哀。可是李清照把这悲哀写成「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有强作欢笑的委屈,更是让人动容。  
      李清照以女性身分,记录了当时逐车游戏女方活动的神态,虽没有上街的种种动作,却已看出当时妇女很重视乘车上街这件事,装扮起来也很费事,帽子要铺翠,还要用金纸剪花,连腰带也很讲究,已婚者如此,未婚者更甚,无非也期待在街上被更多人逐车,再从当中挑个意中人,不是随随便便就登了车、上了街。  
      李清照此词作于北宋末年,除了自身的际遇,也对当时北宋遭受外敌侵犯,民生动荡不安而有许多感受,不单纯是丧夫或红颜老去的哀痛。南宋末年的词人刘辰翁也曾以「永遇乐」作词记元宵夜的感受,他在序中说,他连续三年读李清照的「永遇乐」元夕词,每次都哭了。刘辰翁第一次哭的隔年,南宋也被元朝忽必烈灭了。  
      文人从元宵盛事的变化,体会到国仇家恨,超乎爱情游戏的范畴,有时光从文字的表象是看不出来的。无论如何,这样的全民活动,多少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部分面貌,正是文学本质所需。  

      在结束「逐车」前,还可以看看周邦彦的作品,看他讲究音律,精雕细琢这元宵夜的逐车情景:      
      解语花
风消焰蜡,露浥烘炉,花市光相射。桂华流 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 楚女、纤腰一把。萧鼓喧、人影参差,满路 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 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 ,惟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 从舞休歌罢。    
      这也是和李清照一样,回忆都城元宵夜的情景。「烘炉」指花灯,「桂华」指月光。古时称「姮娥」,避汉文帝讳,改称「嫦娥」,此处的「素娥」也指「嫦娥」。  
       关于「看楚女、纤腰一把」,是因为楚灵王好细腰,宫女争相束腰,楚王也建「细腰宫」,后人称「楚腰」即细腰,唐杜牧:「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楚腰已泛指女子;掌中轻指剑,一说指身轻如燕、可在掌中跳舞的美女。  
      周邦彦这作品十分典雅,把元宵夜的美景述尽,动情的地方只有「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很有意思。男子逐车,车起尘土扑面而来,原是很辛苦的,但是为了心上人,也只好忍受这「暗尘随马」,只因心已随美人而去。  
      周邦彦是北宋大词人,深通音律,颇为宫廷倚重,有一段风流韵事,据说和宋徽宗这风流天子有关,是另一种爱情游戏。






 97 1 2 3 4 5 8: 此主题共有57帖 此页12帖 每页12帖
 

 新帖 新投票 回复帖子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长度不得超过255字
内容(最大25K)

是否是UBB代码

内容支持插入UBB标签
使用方法请参考帮助
其它选项:  显示签名   锁定帖子  - 颜色表   Alt+S或Ctrl+Enter快速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