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检索 电台

迷你方式显示论坛 RSS订阅此版新信息  

加入收藏 

使用帮助 

联系我们 
首页 >> 交流区 >> 论坛主区 >> 晓露青晖 >> 查看帖子
 新帖 新投票 讨论区 精华区 上篇 刷新 平板 下篇


 帖子主题: [转帖]遵生八笺
 
头衔 湖畔水仙子

美女,离线

静日生香
职务 论坛版主
等级 天使
财富 4
积分 5106
经验 129820
文章 4849
注册 04-10-07 20:39
发表 2006-01-04 13:22:32 人气:730

论藏书
    高子说:用藏书来积累广博的知识,是男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事。
这里有两种说法;家庭贫寒的人,没有钱藏书;家庭富裕的人,生性又不喜欢看书。所以,古人因为家庭贫寒,每天到书店或者向邻家借书来阅读,而要找那些既是家富又喜好读书的人就不多见的即使有富裕爱好图书的人,也不喜欢诵读,只是买到善本,用华丽的细绸装饰起来,搁放在浮华的书斋里,全是为了好看,书上灰尘积了一寸多厚,
一年到头主人也不曾翻过一页,他们藏书又有什么意思呢?哎!真是这样,还不如不喜欢读书的人!
藏书的人,不论书籍装订的好坏,只想搜寻奇书异帙,以了解古人言论中的隐秘,以增加自己的见闻,以至于有的对知识梦寐以求的人,远近拜访求学,从经、书、子、史,到百家九流的作品,从诗、文、传、记,到稗野杂著,以及佛道经典,无不兼收并藏。因此常年沉溺于书海,每当碰到有价值的典籍,不管书价高低,都以必得为止,这种人的爱好也够专一的。所以能积存满屋书籍,将它们分门别类, 时常打开书匣撂在几案上,从早到晚,沉浸在书中品味思索,仿佛与圣人贤人面对面交谈一样,千古以来的事物尽现眼前,真是赏心悦目,有什么样的快乐能超过这样的乐趣呢。古人说“开卷有益”,的确如此啊!不学无术的人,其实非常可耻。
又如宋元两代的木刻版书,雕刻得一丝不苟,核校仔细也无错讹,字体大小合宜,印刷清楚醒目。况且很多都是奇书,后人没有重刻出版,所以已不多见。佛学和医学这两类书籍更为丰富,然而医学方书一旦出现差误,就会害人不浅,所以,以宋代的版本为好。海内名家,以评定书籍的名次,来确定书价的高低。如“《三愤)”、“《五典》、
《六经》、《骚》、《国》、《史记》、《汉书》、《文选》等书的价格最贵,诗集及诸子百家的价格为第二等,文集、道家、佛家的书籍,价格又次一等。
宋代的书,纸质坚韧,字画如写在上面一样清楚,格用单边,很少有看不清楚的字,由于书写时用墨稀薄,书纸即使沾水浸湿,干后也不留被水浸染的痕迹,翻开书就有一股墨香,散发出特殊的香味。元代木刻版仿照宋代单边,但字体笔画粗细不分,比宋刻边条宽一条丝,而且纸质松软刻笔生硬,着墨污浊,其间没有看清的字,打开书一没有气味。有种用官署废旧文券册薄的背面印成的书,更令人生厌。宋代刻书用板,以活衬竹纸为最好,而蚕茧纸、鸽羽白纸、藤纸等,虽然精美,但保存流传下来的不多。比如糊褙,宋版书却不够好。我曾见过宋刻的大版
《汉书》,不仅书内纸张坚韧洁白,而且每本都用数幅澄心堂纸作副页,今归吴郡,的确很是难得。又如宋代的刻版传到元代印刷,有的经元人补足缺失,人们便当成是宋刻元板;流传于明代初年,有的经明初补足缺失,人们也当成是元代刻板。然而用元刻补足宋板。其差异仍然不易辨识,在明初补足的元板、其中有单边与双边的差异,而且字刻差别很大,无须论辨。但明初慎独斋刻印的书,似乎也较精美。
近来印制假宋版书的人,神秘莫测,将模仿宋版新刻的书,特地印在微微发黄而厚实的竹纸上,或用川中的蚕纸,或用糊扇方帘绵纸,或用孩儿白鹿纸,将其卷成筒,用木槌轻轻敲打,称这叫“刮”,再用墨浸渍,除去臭味后印制成书。有的人在新刻版的重要地方故意弄出一两处残缺。有的让书变霉三五页,弄破烂后重新补足。有的人改刻卷首的一两篇序文的年号。有的将今人注释刻者的姓名隐去留下空,另刻一方小印,将宋人姓氏扣填进小印中。或乔妆磨损,却用砂石磨去一角。有的在笔画中巧作一二缺痕,用灯火烧去纸毛,再用草烟熏黄,做成古人伤残旧痕一般。还有人将新刻板放在生了蛀虫的米柜中,让蛀虫蛀蚀成孔。还有的用铁丝烧红后锤书本子,曲意制成孔眼,几经周折,件件都做得与新书不同。再用纸作村用绸缎作书皮,手感实,光彩美观,卖书的人先贬低这样的书,目的是用来迷惑买书的人。也有的人结成团伙,叫人先说这书是老朋友某某的祖传物。千区方百计骗人,没人能看清,而且大多混杂在名家名著里,收藏的人应任当具有各种善本知识,加以认真辨识。
论历代碑帖
高子说:论古代书法,有三十六种,唐玄度说书法有十种体式,韦绩编书法论著又分为五十六种体式,梦英和尚又著书把书法分为十八种体式,关于书法的论著为什么有如此之多呢?这是好奇之徒引证传说和听闻,搜集挑选怪异荒诞的说法,再加以主观臆想牵强附会而
成文,自立名目,其中内容多有重复。现在的人学书法,主要是大篆、小篆、八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各种书法,练习这几种字体的人受能练精就已经很不错了,何必贪多图广。只是上述各种体式的书法,流传下来的极少,即使想精通它,也没有碑帖可以临摹。想摹拟而无可效法,于是自己杜撰,反而会被大家讥笑。凡是碑帖,最早没有哪本不是效法《淳化阁帖》,但阁帖也来源于秦、汉、晋、唐等历  代碑刻,所以,有人认为石刻本最早,用它可方便观看。在
淳化阁帖》之外,有:
绛帖  宋代潘思旦把淳化阁帖增入其他碑帖,临摹刻于西绛州,共二十卷、北纸北墨,极有神韵。绛帖比淳化阁贴高二字。
潭帖  宋代庆历年间,希白和尚重新临摹刻于潭州,风韵和谐雅致,骨肉分明匀称,字形笔势都很圆润,但缺少峭健的气势。
秘阁续帖  宋代元祐中年,哲宗皇帝在淳化阁帖之外,增刻其他碑帖于秘阁,称为“秘阁续帖”。
淳化祖石刻   南唐李后主命徐铉将收藏的法帖雕刻在石碑上,取名升元帖。它在淳化阁贴之前,所以称祖刻。
大清楼帖  宋代大观年中,宋徽宗从淳化阁帖中挑选了数贴,重新刻于太清楼下。重刻碑帖模仿蔡京字体,随意潦草,放手运笔,已没有原帖之意。好在雕刻工匠手艺精湛,好像超过了其他的碑帖。淳熙秘阁续帖孝宗皇帝命刘寿在石禁中摹刻。元祐秘阁续帖和淳熙阁续帖相差不大,刻工精致,却有失粗细,自然少了些风韵。
戏鱼堂帖  宋代元祐年间,刘次庄将淳化阁帖中有篆字题写的年月删除,另加进注释文字,摹刻于临江官署。在翻刻的碑帖中有的字颇有笔力。淡墨
拓更是特别好。星凤楼帖北宋时赵彦约在南康所刻,南来的曹士冕又重新摹刻。赵刻精致而一丝不苟,曹刻清丽而又不浓艳,仅次于大清楼帖。
宝晋斋帖  南宋绍兴年间,曹之格重刻于无为州学宫内,在众碑帖中是最差的。米元章又说“王羲之的七帖,有云烟舒卷翱翔游动的气势。
百一帖  宋代王曼庆摹刻。笔意清新,刚劲有力,有雅致优美的趣味。只是刻字工匠手艺不精。
利州帖  宋代庆元中年,刘次庄重刻于益昌,碑帖中的注释和字画比临江帖稍大。
黔江帖  宋代秦子明、汤正臣父子摹刻于长沙,再运到黔江,即宝月和尚古帖十卷。
东库贴  民间传说一潘姓人氏把石本帖二十卷一分为二,绛州公得到了其中的上十卷,绛州太守重新摹刻下十卷补全了石本帖。请康年间
,石本贴在战火中生湮,金人又重新摹刻,二者相比较有天渊之别。
陵武帖  比其他的碑帖增加的内容更多。里面收进了《黄庭经》,这是其他帖里没有的。虽多但不精,很不足取。
赐书堂帖  宋宣绶刻于山阳,上有绝妙的钟鼎识文。但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帖都不精,刻石已不复存在。
一百七十种兰亭帖  南宋理宗内府所收藏,装裱成十册,是稀世之宝。
甲秀堂帖  宋代卢江李姓工匠摹刻,碑帖前有王颜书帖,多数在其他碑帖中没有见过,碑帖后面多为宋人书帖。现在,吴郡有人重新摹刻的,也有可取之处。
二王帖   宋代许提举摹刻于临江,摹写雕刻都非常精致。
群玉堂帖  宋代韩仡胄墓刻。其中刊载前代遗留的墨迹最多,后面有宋人书。
蔡州帖  是蔡州重新摹剑绛帖的上十卷。在临江潭帖之上。
彭州帖  彭州重新摹刻历代法帖,不很精彩,纸类似北纸。
鼎帖    石质坚硬,刻字工匠手艺不精,虽多而无古意。
钟鼎帖  宋代薛尚功按钟、鼎、卤、彝的次序,将古铜器上铭刻的文字集为二十卷,摹刻于九江府库,临摹非常精致,颇有古意。今人图方便抄录成十卷
,用来卖给人家。
四声隶韵  书法非常精致,稍为有点妩媚。传说琉球的石刻,拓法和纸的颜色都非常好。
玉磷堂帖  宋代吴琚摹刻。浓艳而不清丽,混杂了不少米家笔法。
以上各种碑帖,尚存的已十无一二了。
淳化阁帖的翻本以泉州本最好,宋代泉州拓帖也不可得。全州今刻,与前帖相比,何止天渊之别呵!又如周国所刻的江书堂摹刻阁帖,加进了兰亭序文和宋人书帖,还有点雅趣;近人重新翻刻,但与周国所刻相比较又差远了。其他像濯锦堂帖十卷,拓法和刻技都不好;宝贤堂十二卷,摹刻虽精巧,但众人评价不高。近来如吴郡潘姓、顾姓两家摹刻的阁帖,比当时制的阁帖摹刻要好。吴郡又有人重新模仿刻印,又以假乱真。又如南都新刻的阁帖,书法界称为善本,近年来又有翻刻本,纷繁杂乱到了点。前年,曾见书商舒伯明一类人翻刻的一种阁帖,非常精美,但缺少自然意趣,只是想达到逼真的效果罢了,只可惜只拓印了本,就将刻本毁掉了。用旧纸蝉翅拓法冒充宋代阁帖,每册可卖得百金的高价,即使是有名的鉴赏家也可能被这种手法骗过。毁掉刻板的用意,是想让别人不能指望用它来做新刻板,从而没有旧板可参考罢了。我还见过一阁帖,不知是谁刻印,它编排次序的方法,似乎很有道理,把帝王的帖子列为一套,把宣尼古篆放在历代名臣书法的书帖之前,把《草书要领》中王坦之、王凝之、智永,诸王排列在王献之的帖子后面,是其他碑贴中没有见过的。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相关帖子
[转帖]遵生八笺 (静日生香,29053,2006-01-04 13:15:35)
    叙古诸品宝玩 《十州记》载:周穆王时... (静日生香,1026,2006-01-04 13:16:11)
    三国时,东吴孙权从地下挖出一个白色玉如意... (静日生香,947,2006-01-04 13:16:46)
    唐彦猷制作了一块红丝砚台,自称是天下第一... (静日生香,2257,2006-01-04 13:17:45)
    清赏诸论• 论古铜色... (静日生香,873,2006-01-04 13:18:14)
    新旧铜器辩证 夏商周三代的铜器... (静日生香,1138,2006-01-04 13:18:38)
    新铸伪造 近来山东、陕西、... (静日生香,1128,2006-01-04 13:19:21)
    论宣铜倭铜炉瓶器皿 古代没... (静日生香,1632,2006-01-04 13:19:42)
    论古铜器具取用 上古时的铜... (静日生香,881,2006-01-04 13:21:01)
    论汉唐铜章古时的铜章,相继出土的... (静日生香,837,2006-01-04 13:21:22)
    刻玉章法 王心鲁说:雕刻玉... (静日生香,1305,2006-01-04 13:21:47)
    论定窑 高子说:定窑瓷器是... (静日生香,688,2006-01-04 13:22:07)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相关帖共有47帖 此页12帖 每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