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 1 2 3  8: 此主题共有33帖 此页12帖 每页12帖 |   |  
  | 
		
		
			
			
			  
			 帖子主题: 历史名钻(转贴) |   |   
			 | 
		
	
历史名钻(转贴)
| 内容几乎都引自王曙《珠宝玉石和金首饰》。懒得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后来发现21世纪珠宝网也有,就转贴过来。 | 
[ 这个贴子最后由Tuilindo在2004-10-2 19:52:28编辑过 ]   
		
		
	
	
	
1。库利南(非洲之星) 
世界上最大的宝石金刚石名叫“库利南”,它的发现是相当偶然的。1905年1月25日,南非(阿扎尼亚)的普列米尔矿山(亦称总理矿),有一个名叫威尔士的经理人员,偶尔看见矿场的地上半露出一块闪闪发光的东西,他用小刀将它挖出来一看,是一块巨大的宝石金刚石。它的重量用当时的旧克拉单位(1克拉=205毫克)为 3024.75克拉。换算成现在通用的公制克拉(1克拉=200毫克)为3106克拉,即621.2克。体积约为5×6.5×l0cm,相当于一个成年男子的拳头。它纯净透明,带有淡蓝色调,是最佳品级的宝石金刚石。一直到现在,它还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宝石金刚石。      库利南不是一个完整的晶体,它只是一个大晶体的一部分碎块。库利南由于太大,当时没有人能买得起。后由南非的德兰士瓦地方当局用15万英镑收购,在1907年12月9日,为祝贺英王爱德华三世的生日而赠送给英国皇室了。 
     1908年初,库利南被送到当时琢磨钻石最权威的城市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交给约·阿斯查尔公司加工,加工费8万英镑。由于原石太大,须要事先按计划打碎成若干小块。打碎它是一件极其困难的工作,因为如果研究不够或技术欠佳,这块巨大的宝石就会被打碎成一堆没有什么价值的小碎片。 
      打碎工作由荷兰著名工匠约·阿斯查尔进行。他用了几个星期的时间来研究库利南,按它的大小和形状造了一个玻璃模型,并设计了一套工具。他先用这些工具对玻璃模型试验,结果模型按照预想的要求被劈开。经过几天休息之后, 1908年2月10日,他和助手来到专门的工作室中,将库利南 放在一个大钳子里紧紧钳住,然后将一根特制的钢楔放在它上面预先磨出的槽中。约·阿斯查尔用一根沉重的棍子敲击钢楔,“啪”的一声,库利南纹丝不动,钢楔却断了。阿斯查尔脸上淌着冷汗,在那紧张得像要爆炸的气氛中,他放上了第二根钢楔。再使劲地敲击一下,这一次,库利甫完全按照预定计划裂为两半,而阿斯查尔却昏倒在地板上了。 
      库利南被劈开后,由三个熟练的工匠,每天工作14小时,琢磨了8个月。一共磨成了9粒大钻石和96粒小钻石。这105粒钻石总重量1063.65克拉,为库利南原重量的 34.25%。由此可知,金刚石在加工成钻石后,重量损失很大。九较大钻石中最大的一粒名叫“非洲之星第Ⅰ”也就是“库利南1号”,重530.2克拉,为水滴形,琢磨了74个面。它也是现今世界上最大的钻石,镶在英国国王的权杖上。次大的一粒叫做“非洲之星第Ⅱ”,重317.4克拉,外观方形,磨有64个面。它是世界上第二大的钻石,现镶在英帝国王冠下方的正中。其它7粒重量分别为94.4、63.6、18.8、11.5、8.8、6.8及4.39克拉。 
    由库利南磨成的9粒大钻,全部归英国王室所有。其中“库利南第I”和“库利南第Ⅳ”,曾被镶在1911年制成的玛丽王后的王冠上,后又取下归王后收藏,王冠上则用水晶的复制品代替。1919年,在普列米尔矿山又找到一颗重达1500克拉的宝石金刚石。按重量为世界第三。它也是一个大晶体的碎块,并且颜色和库利南相似。因此有人认为它与库利南是同一个大晶体碎裂而成的,故这块金刚石没有给它取专门名字。 
 
非洲之星I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http://www.jadeite.com.cn/Forum/images/upload/2004/10/02/191007.jpg[/imga] 
 
非洲之星II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http://www.jadeite.com.cn/Forum/images/upload/2004/10/02/191100.jpg[/imga] 
 | 
		
		
	
	
	
2。沙赫 
古印度的戈尔康达地区,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在那严禁异教徒进入的庙宇里,有着光怪陆离的神像。伴随着阵阵低沉的乐声,一条凶恶的眼镜蛇吐着红舌在翩翩起舞。但是,这些东西并不足以使它为外界所知。使戈尔康达闻名于世的,却是几颗小小的光亮的石子。     500多年以前,在戈尔康达河谷,几万印度工人顶着酷热的太阳在挖掘砂石并用河水淘洗,结果在杂色的石英砂石中,发现了一颗特殊光亮的石子。它纯净透明,微带黄色,几乎 有3cm长。这就是后来被叫做“沙赫”的著名金刚石。    “沙赫”被送进了当时一位邦君阿麦德那革的宫殿,收藏在贵重的宝石箱里。印度的宝石工匠磨了一些极细的金刚石粉末,再用尖尖的细棍蘸取这种粉末给这颗金刚石刻字。不知道花了多少时间和经过多少困难,才在它的一个晶面上刻了几个波斯文:“布尔汗一尼查姆一沙赫第二,1000年(相当于公元1591年)”。     当时,统治这些邦的是印度北部的莫卧儿大帝。他派了几个使臣到各邦去勒索贡品,但是带回的财物很少,仅15只象和5件珠宝。莫卧儿大帝在盛怒之下,派大军攻进了阿麦德那革统治的邦,夺走了他的全部宝物,其中包括这颗金刚石沙赫。后来,杰汗沙赫继承了莫卧儿帝国的皇位。这位皇帝不仅是鉴赏宝石的行家,而且自己也会琢磨宝石。于是,他亲自在这颗金刚石的另一晶面上又刻了几个字:“杰汗格沙赫 之子——杰汗沙赫,l051年(公元1641年)”。在这两次刻字之后,这颗金刚石也就被人们叫做“沙赫”。     就在杰汗沙赫聚精会神给宝石刻字时,皇宫中酝酿着阴谋。他的儿子策划夺取皇位,把父亲的权力和财富攫为已有。经过长期的明争暗斗,儿子奥朗则布在1658年终于把父亲关进了监狱,自己做了皇帝,成为这颗“沙赫”的新主人。1665年,法国著名旅行家和珠宝商塔维密尔在印度游历,受到了新皇的招待,并有幸见到了他的一些宝石,其中有历史名钻光明之海、光明之山和沙赫。塔维密尔描写道:“在莫卧儿大帝宝座的对面,悬空挂着一颗重量约90克拉的金刚石,周围环绕着很多粒红宝石和祖母绿。这颗金刚石挂在正面对着皇帝的脸的地方,使皇帝在宝座上能直接看到它,这样做的目的大约是给皇帝辟邪。这颗辟邪的圣物正是金刚石沙赫,它拦腰又被刻上了一条深槽,使人们能用丝线或金丝把它牢固地吊在空中。      1687年,奥朗则布干脆占领了戈尔康达地区,独占了这里出产的宝石。1707年奥朗则布死后,莫卧儿帝国开始逐渐解体,昏庸、贪婪而又暴虐的继任统治者们使它进一步分裂和衰落。     1739年,波斯的纳狄尔沙赫率军侵入印度,占领了莫卧儿帝国的首都德里,进行抢劫和血腥屠杀,1740年满载财宝返回波斯。金刚石沙赫作为战利品,落入纳狄尔手中。它被第三次刻上:“卡杰尔,法塔赫,阿里沙赫”字样。经过这几次刻字和刻槽,沙赫的重量由原来的95克拉成为88.7克拉。     1829年,俄国驻波斯大使在首都德黑兰被人刺死,沙皇俄国威胁要报复。为了平息沙皇的怒火,波斯派王子霍斯列夫·密尔查率领代表团到彼得堡谢罪。王子送给沙皇一件宝物,就是这颗饱经沧桑的金刚石沙赫。它的价格在当时看来,相当于一个大使级外交官的性命。  
此后,沙赫一直保存在俄国。  
  [img]../images/fileType/gif.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http://www.jadeite.com.cn/Forum/images/upload/2004/10/02/191328.gif[/imga] 
 
补充说明:波斯王国和一些古印度诸侯国君主的称号为“沙赫”。 
 | 
[ 这个贴子最后由Tuilindo在2004-10-2 19:49:27编辑过 ]   
		
		
	
	
	
3。光明之山 
世界上最古老而又保存到现在巨大钻石,要算是“何伊诺尔”(又名“光明之山”)了。传说它已有了3000年的历史,但这不可信;又说最早有关它的记载是1304年。现在一般认为,它于1655年发现于印度戈尔康达地区的科勒尔矿山。名钻沙赫也发现于戈尔康达,但柯伊诺尔比沙赫要大很多,它的原石重达800克拉。最早,柯伊诺尔荡到印度莫卧儿皇帝的手中。在莫卧儿的皇宫中保存了近百年。又是和名钻沙赫一样,在1739年波斯的纳狄尔沙赫攻陷德里时,将这颗“柯伊诺尔”和沙赫一起动到波斯的伊斯法罕城。纳狄尔沙赫于1747年被暗杀,他建立的帝国陷于分崩离析。      在伊斯法罕混乱时,一位贵族阿夫汗·阿马锡阿贝德尔企图夺取王位失败,于是抢劫了一批珍宝率军东进到坎大哈城,统治了阿富汗。在他带来的宝物中,就有这颗“柯伊诺尔”钻石和泰米尔红宝石。其后继承王位的国王几经迁都,由坎大哈迁至喀布尔,最后迁到拉合尔城(现印度境内),这批宝物在拉合尔一直保存到1849年。 
      这时英国人早巳侵入印度,1849年英国并吞印度旁遮普的战争中,上述那些珍宝被英国东印度公司夺去,由英国的总督戴贺胥勋爵将这颗古老的大钻石以“光明之山”的名字,献给了英国维多利亚女王。 
      “光明之山”原来由印度宝石工匠磨成古代的钻石形状,它的闪光较差,不够美观。1852年,由英国宫廷矿物学家丁·坦南特再次加工。虽然光明之山变得美丽多了,但它的重量由第一次琢磨后的191克拉减到106克拉。新磨成之后,女王用它作胸针,女王死后,“光明之山”被镶在英国玛丽王后王冠的十字架上。英王乔治六世即位后,1937年为王后伊丽莎白制作王冠,名钻“光明之山”又被镶在伊丽莎白王后的王冠顶上十字架的正面。 
(论坛已经贴过它的图,俺就不贴了) | 
		
		
	
	
	
4。恶运之钻 
具有鲜艳深蓝色的透明钻石,是稀世珍品,大粒者世界上仅有几颗,名钻“希望”,就是其中之一。     现存于世的钻石“希望”,重45.52克拉,具有权其罕见的深蓝色。据说,它不仅蓝得美丽,而且似乎发射出一股凶恶的光芒,这可能是因为在它那像迷雾一样的历史中,充满了奇特和悲惨的经历,它总是给它的主人带来难以抗拒的噩运之故。     公元1642年,法国的探险家兼珠宝商塔维密尔,在印度西南部首先得到了这块巨大的宝石金刚石,重112克拉,它具有极为罕见的深蓝色。塔维密尔将宝石带回法国,献给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国王封了他一个官职,并且赏他一大笔钱作为宝石的代价。传说中的噩运也随之开始降临到接触宝石的人的身上。塔维密尔的财产,被他那不孝的儿子花得精光,使得他到了80岁的高龄时穷得身无分文,仍不得不再一次到印度去,希望寻求新的财富。可是,他却在那里被野狗咬死了。     下一个便轮到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了。他将这颗蓝色的宝石金刚石琢磨成了重69.03克拉的钻石。路易十四仅仅戴了一次,不久就患天花死去。继位的法王路易十五,成了钻石的新主人。他发誓不戴这颗深蓝色的大钻,可是,他把它借给他的情妇佩戴。结果,路易十五的情妇在法国大革命中被砍了头。这颗蓝色大钻又传给了法王路易十六,他的王后经常佩戴此钻,结果是将路易十六夫妇双双送上了断头台。路易十六王后的女友兰伯娜公主,随之成了这顾蓝色噩运之钻的主人。她大概又是因为戴了这颠倒霉的钻石,在法国大革命中被杀。     这颗蓝色的大钻于1792年在法兰西的国库中被盗。窃贼的命运如何,不得而知,只知道它被重新琢磨了一次,重量减为45.52克拉,并于1830年在伦敦的珠宝市场上出现,当即被银行家霍普(Hope)买去,价值18000英镑。从此,这颗蓝钻就以它新主人的姓氏为名,叫做“霍普”。由于英文Hope又是希望的意思,故此钻又名“希望”。银行家霍普终生未婚,他将蓝钻传给外孙(其条件是要他改姓霍普)。这位新的钻石主人后来娶了一位美国女演员约西为妻,不久,小霍普破产,约西和他离了婚。约西于1940年死于美国坡士顿,她在晚年穷困潦倒,经常埋怨那顾蓝钻“希望”给她带来了难以摆脱的翘运。1906年,小霍普为清偿债务被迫卖掉了蓝钻“希望”,此后的两年之内,“希望”被转卖了多次。     1908年,蓝钻“希望”被土耳其苏丹哈密德二世用40万 美元买走。据说,经手这笔买卖的商人在带着他的妻儿出门时,汽车翻下了悬崖,全家一起遇难。蓝钻“希望”在土耳其宫廷中由苏丹赏给他的亲信左毕德佩戴,可不久,左毕德被苏丹处死。      1911年,美国华盛顿的邮政负责人麦克兰,用11.4万美元购得了蓝钻“希望”,他将它送给自己的妻子作为礼物。有人告诉麦克兰夫人,说这是一顾会带来噩运的钻石,并谈了不少历史上的传说,麦克兰夫人一笑置之。她经常佩戴此钻, 并常与她保有的另一顾名钻——94.8克拉的“东方之星”同时佩戴,以显示豪华与富有。也许是巧合吧!就在麦克兰夫人得到蓝钻“希望”的第二年,她的儿子在一次车祸中丧生, 而她的丈夫麦克兰先生不久也死去,她的女儿又因为服用安眠药过量而死。     表克兰夫人于1947年去世,美国著名的大珠宝商温斯顿,在1958年买下了她的全部珠宝,成了蓝钻“希望”的新主人。后事如何呢?温斯顿带着这颗噩运之钻,在不同的季节多次飞越大西洋,当然,都平安无事,不过,倒遇见了一件趣事。     一次,温斯顿和他的妻子一起,到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去,回纽约时他妻子先一天乘飞机走,温斯顿本人于第二天 飞返纽约。温斯顿夫人的飞机按时起飞,按规定在亚速尔群 岛的玛丽亚机场中途降落加油,由于飞机引擎发生了小故障, 因而耽误了约3个小时。在等待修理的过程中,突然有一位男乘客提出拒绝再乘这一架飞机旅行,坚决要求改乘第二天的飞机,于是他下飞机走了。 温斯顿并不知此事,他在第二天去里斯本机场的路上,接到了妻子打来的电报,说她已平安抵达纽约。温斯顿将此电塞进衣袋,随即登上飞往纽约的班机,飞机起飞时,他发现邻座是空的,他很高兴,因为可以好好地睡一觉了。一觉醒来,飞机巳到达加油站亚速尔群岛的玛丽亚机场,在飞机加油时,他下机散步去了。     当他回到飞机时,发现邻座已经有了客人,而且此人正在滔滔不绝地给机上的旅客们讲述自己的一个冒险故事。他说自己昨天居然和噩运之钻主人的妻子同乘一架飞机,果然飞机在这玛丽业机场发生了故障,他赶快逃下飞机,要求改乘今天的飞机,等等。这位旅客继续说:“我并不迷信,可我为什么要冒险和噩运之钻主人的妻子同乘一架飞机呢?我坚决要求改乘另一架飞机,你们看,我安全了,并且能在此地 谈话。”温斯顿在旁边听着,真是哭笑不得,心想,这位老兄要是知道我是蓝钻“希望”的主人,那他现在又会怎样呢?正在这时,邻座那位客人突然提高嗓门说:“如果昨天那架飞机能够安全到达,那才是怪事。” 涵养不错的温斯顿先生大约也忍不住了,他从口袋中掏出妻子打来的电报,递给了邻座这位激动的旅客,顿时,他像泄了气的皮球安静了,一直到达目的地纽约,这位旅客再也没有开口。     好了!迷信终于破灭了,矗运也结束了,这颗历尽坎坷,蒙受了无数不白之冤的美丽蓝钻“希望”,得到了它适宜的归宿。温斯顿将它作为礼物捐献给了国家,它现在藏于美国华盛顿的史密森研究所。从此,它再也不是炫耀豪华和财富,或增加个人娇美的装饰品了,而是成了科学研究的标本。  
 
论坛以前贴过大图,可以翻回去看看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http://www.jadeite.com.cn/Forum/images/upload/2004/10/02/191753.jpg[/imga] 
 | 
		
		
	
	
	
5。奥尔洛夫(黑色奥尔洛夫) 
古印度马德拉斯附近的考维里河中有一个小岛,岛上有座庙宇,钻石奥尔洛夫就镶在庙宇中婆罗门神像的眼睛中。在18世纪,一个法国军队的逃兵耍弄阴谋诡计,先讨好庙中的借侣,当上了这座庙的管理人之一。然后,他将“奥尔洛夫”偷出,以2000英镑的代价卖给一位英国船长,船长在伦敦将它转卖给珠宝商,售价12000英镑。  
     奥尔洛夫琢磨成古代的高玫瑰花形,高 22mm、长35mm、宽31—32mm,重194.8克拉,具有非常美丽的淡蓝绿色。由于奥尔洛夫这个高玫瑰花的外形与另一古印度名钻大莫卧儿(即光明之海)非常相像,而且重量也近似,因此有人认为二者是同一粒钻石。不过根据这两粒钻石的经历和最后归宿大不相同,而且颜色一蓝一红,应该说仍是两粒不同的钻石。  
      虽然,奥尔洛夫早期的那一段历史可能不完全真实,可它后来的经历,倒是非常清楚的。奥尔洛夫后来转到美国珠宝商拉札列夫手中。1773年,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情夫——戈利高里·奥尔洛夫,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从拉札列夫处买了这粒古印度的名钻,价格为40万金卢布,相当于9万英镑,外加每年4000英镑的年金。从此,这粒钻石就以新主人的名字命名,叫做“奥尔洛夫”。奥尔洛夫后来将钻石奥尔洛夫送给俄国沙皇,最后镶在象征王权的沙皇权杖上。  
(暂时无图,谁有图请上传来看看,谢!) 
 
 | 
		
		
	
	
	
6。南非之星  南非之星发现于1869年,原石重83.50克拉,是一个牧羊男孩在路上捡到的。当时他只觉着好看,相信定有人喜欢,本想用这块石头能换来一个睡觉的地方或一顿早点,可却历遭拒绝。后来他找到了修克,据说他是最早认出优瑞佳钻石的那个作客人。当修克看到这块石头,便立刻确信为钻石,眼珠都快掉出来了(这颗钻石约比优瑞佳大4倍)。便把自己的全部家产——一辆篷车、10头牛和500只肥羊全部给了牧童,换来了那块石头。这虽是一次赌博,但他赢了。他以11200英镑将其卖出,之后被陈列在南非国会大厦。殖民地大臣们预言:“各位,这颗钻石将是未来南非的基石”。      之后,虽然大臣们究竟是否做过这样的预言没得到证实,但是由于南非之星的发现却在南非掀起了淘钻热潮,并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来到南非寻找财富,这一浪潮使当时南非这一摇摇欲坠的农业型国家的经济复苏,跃居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家。因此,南非之星的发现对南非的经济转折起到了重要历史作用。      1870年,南非之星被切割成重47.75克拉的梨形钻石,并以l25,000美元出售,1974年又由杜德里以500000美元转售出去。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http://www.jadeite.com.cn/Forum/images/upload/2004/10/02/192230.jpg[/imga] 
 | 
		
		
	
	
	
7。印度之梨 
它由于被琢磨成梨形而得名,重 90.38克拉。关于印度之梨,它的历史可能比“柯伊诺尔(光明之山)”还要古老。传说在12世纪时,法国王后、后来又成为英国王后的艾丽诺,将钻石印度之梨带到了英格兰。艾丽诺的儿子,英国历史上著名的狮心理查王在参加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曾将此钻随身带去。此后,沉寂了近400年。印度之梨的再次出现是16世纪,法国国王亨利第二将此钻送给了他的情妇普伊泰。她在法国的枫丹白露时,诗人画了许多画像,其中有一幅就画她佩戴着这粒钻石。      尔后,印度之梨又销声匿迹了400年,直到1950年才再次露面。又是纽约的美国大珠宝商哈里·温斯顿,从印度一位土邦的首领手中买下了它。然后,卖给了加拿大的基兰夫人,基兰夫人去世后10年,才被温斯顿夫人购回,并于1971年在欧洲再次售出。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http://www.jadeite.com.cn/Forum/images/upload/2004/10/03/131256.jpg[/imga] 
 | 
[ 这个贴子最后由Tuilindo在2004-10-3 13:13:11编辑过 ]   
		
		
	
	
	
8。光明之海 
名钻光明之海的音译名称,叫做“达亚伊诺尔”,又称大莫卧儿,1958年后又改名为“光明之眼”。它的原石在17世纪初,发现于印度戈尔康达地区著名的科勒尔矿山,前面谈过的名钻柯伊诺尔(光明之山)的原石,也是在这里发现的。      光明之海原石的重量已不清楚,有记载说可能是787克拉,这块宝石的最可珍贵之处,是由于它是最大的一块粉红色的宝石金刚石。      光明之海最初属于古印度南部的一个王公米尔基摩拉, 后来进贡给统治印度北部的莫卧儿皇帝杰汗沙赫了。光明之海和另外两粒也在戈尔康达地区发现的名钻沙赫及光明之山(柯伊诺尔)一起,在莫卧儿皇宫里珍藏了多年。后来经古印度工匠将它 琢磨成一粒重约300克拉的高玫瑰花形钻石。      在“历史名钻沙赫”节中谈到,莫卧儿皇帝杰汗沙赫被他儿子奥朗则布阴谋推翻,奥朗则布自己当了皇帝,占有了莫卧儿宫廷中的全部宝物,其中包括这粒“光明之海”。      法国旅行家兼珠宝商塔维密尔于1665年到印度北部游历,受到了皇帝奥朗则布的接待,并让他看了莫卧儿帝国宫殿中珍藏的宝物,其中有名钻“光明之海”、“沙赫”和“柯伊诺尔(光明之山)”。据说“光明之海”和“光明之山”都镶在皇帝的宝座上。“光明之海”为粉红色;“光明之山”为淡蓝色,而“沙赫”则是淡黄色。      公元1739年,波斯国王纳狄尔沙赫串大军攻入莫卧儿帝国首都德里,名钻“光明之海”和“沙赫”、“光明之山”一样,被当作战利品运回了波斯。自此之后,“光明之海”一直藏在波斯(今伊朗)的宫廷中。大约由于它那古老的高玫瑰花外形不美观,曾改磨过一次,重量减为176克拉。      1958年,当时的伊朗国王巴列维结婚,专门请世界著名珠宝商哈里·温斯顿制作了几件首饰。其中一件是王冠,王冠正中镶了一粒巨大的粉红色钻石,重约60克拉,它是用名钻“光明之海”再次改磨而成,并且改名为“光明之眼”。在光明之眼的四周,镶了大量粉红色、蓝色、黄色和无色钻石,其中在“光明之眼”上方的重10克拉的黄色梨形钻石,也是著名珍品。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http://www.jadeite.com.cn/Forum/images/upload/2004/10/03/131403.jpg[/imga] 
王冠中间那颗粉红色的就是 
 | 
[ 这个贴子最后由Tuilindo在2004-10-3 13:15:08编辑过 ]   
		
		
	
	
	
9。茵多尔 
茵多尔钻石耳坠由两颗重44.62和44.17克拉梨形钻石做成,净度分别为内无瑕和VVSl。这副耳坠之所以成为世界名钻是因它与一桩异国婚姻和之后它所创下的拍卖会世界记录紧密相连。     耳坠钻石的原石产予印度,但开始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到20世纪,因前印度大君与西雅图一女子的婚姻,才引起世人的注意。     1926年,前印度大君土可奇三世因与舞娘发生奇恋而放弃江山,两年之后,他娶了西雅图一金矿主的女儿南西,这桩异国婚姻格外受人瞩目,爱情信物即为土可奇拥有的茵多尔钻石耳坠,因它象征着爱情,该副耳坠顿时名声大噪。     1946年该副耳坠被一个叫哈利的人买走,并又重新进行了切磨,后经哈利三买三出,最后在l970年苏富比拍卖会上,竞以7311764美元的价格出手,创下了当时历史上艺术品的最高价格。这更使茵多尔钻石耳坠享有盛名。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http://www.jadeite.com.cn/Forum/images/upload/2004/10/03/131548.jpg[/imga] 
 | 
[ 这个贴子最后由Tuilindo在2004-10-3 13:15:57编辑过 ]   
		
		
	
	
	
10。摄政王 
1701年,在距印度的著名钻石产地戈尔康达约240公里的巴特尔金刚石矿山,淘洗金刚石的工作正在紧张进行。突然,一个淘洗工人眼前一亮,一粒闪着光亮的大金刚石就在 他的手边。这是一笔巨大的财产,有了它……。于是他把自己的腿故意砸伤,将这粒金刚石藏在绷带中逃出矿区,然后托一名水手代他出卖。这个水手见财起意,谋杀了这个工人。后来,宝石落入一位印度商人贾姆哈德手中,卖给了英国驻印度马德拉斯圣乔治要塞的总督威廉·皮特,售价20400英镑。      皮特回英国后,诗人将宝石琢磨成钻石,大小为 30×25×19mm,重量由原石的410克拉减小为136.9克拉。 琢磨工作耗时两年,费用达5000英镑,磨下的碎片卖了7000 英镑。这颗磨好的钻石从此就以主人的名字命名,叫做“皮特”。      威廉·皮特虽然拥有这粒巨大的钻石,可他没有巨大的权势来保护它以及保护自己。因此他一天到晚害怕钻石被人偷去、抢去,甚至害怕自己被人谋害,成天提心吊胆,生活十分痛苦。直到1717年,他终于下了决心,将这粒钻石卖给了法国的摄政王奥尔良公爵腓力,售价13.5万英镑。从此,这粒钻石又随它的新主人而得了一个名字——摄政王。      在1792年8月,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一个早晨,“摄政王”被人偷走。可大约是因为这么大而又出名的钻石无法出售,窃贼又特此钻自动送回。现在,这粒名钻陈列在法国巴黎卢浮宫国家博物院中。  
(暂时无图,谁有图请上传来看看,谢!) 
 
 | 
		
		
	
	
	
11。优瑞加 
优瑞佳,又名欧瑞利(O"Reilly)。原生石重21.25克拉,它是在南非发现的第一颗钻石,虽然其重量不大,但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使它成为世界名钻。      优瑞佳钻石是在1866年,由南非的一个牧童在砍柴的路上发现的,当时他见到这个亮亮的石头,觉着好玩,便拿回家去让妹妹玩耍。后来牧童的母亲无意中给来作客的修克(后发现名钻南非之星的人)提起这块石头,修克建议用它划刻玻璃,果然玻璃被刻了一道痕迹,便开始怀疑它可能为钻石,但仍没太上心。一年之后,有一个叫欧瑞利的猎人自告奋勇,愿带它去哥士堡鉴定。最后经几方专家综合鉴定才确认其为钻石。并将其以欧瑞利的名字命名,又名为优瑞佳(Eureka),意指“我找到了”,亦含有南非终于找到了钻石之意。1867年后,该原石被切割成10.73克拉的椭圆形钻石。1966年戴比尔斯公司将其买下,并将它送给现在被称为世界钻石城的开普顿的开普顿会议,陈列供人参观。  
(暂时无图,谁有图请上传来看看) 
 | 
		
		
	
	
	
   97 1 2 3  8: 此主题共有33帖 此页12帖 每页12帖 |   |  
  |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 
		 
		
		 
	 | 
 
 
 |